1
如果你是老板,如何让员工努力的工作?
你可能会说:「发更高的工资。」
其实在这个万众创业的时代,你才是你的老板。那你会用钱来激发自己的动机吗?
希望你不会。因为研究发现,这样起到的效果与你预期正好相反。
在2009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对51家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行的分析,结果是:
财物上的激励,对整体绩效会有消极影响。
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有钱不能使鬼设计出 iphone。人类和 AI 比有什么优势?计算能力吗?记忆能力吗?唯一的优势,是我们设计出了 AI,我们的创新能力是 AI 所没有的。
但金钱可以杀死它,所有的奖励和惩罚都可以杀死它。
不是因为奖励和惩罚没有用,正因为它的力量太强,以至于你只看到它们,为了得到它们,你的思维变得狭窄,目光变得短浅。你心里想:「我只要得到它,兴趣爱好什么的以后再说。」于是工作变成苦差,上班无比厌倦,你每天都在想:「当我赚够了钱,我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
干一行,恨一行,都是动机惹的祸。
而你需要的,是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一种本能驱动力,因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提升而愿意寻求和克服挑战,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回报。内部动机往往产生积极的结果、积极的情绪。
2
你可能会说:我有内部动机啊!我想学习编程,想学习英语,但为什么无法坚持呢?
因为内部动机是需要激发的。
首先你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
如果你想去旅行,但没有目标,你不会走出家门。如果你想减肥,但没有目标,你也只是想想而已。目标把「你所在之处」和「你梦想之地」连接在一起,目标激励你走出去,不仅如此,目标还使你:
• 专注
• 动力
• 坚持
• 创新
2017年10月14日,我加入了安猪老师《学习的原理》课程,不是以视频、线下、文字,而是以社群的方式学习。
我报名的原因是「再次」的陷入了知识焦虑,想学的技能太多,想读的书很多,有好奇心却没有高效的学习能力,常常陷入焦虑浮躁。也有过一些努力,比如阅读干货文章,买付费课程,希望学得更快更多,但最后大多记不住,对生活工作影响也不大。
所以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我说:
我希望学到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我的目标。
3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这是一个「掌握目标。」
如果你的目标是为了能力的提高,为了学习更多知识,而不在乎表现如何,那这就是掌握目标。
追求掌握目标的人,常常有积极性,会寻求更多挑战、尝试更多策略,能够坚持不懈,更专注,更自信,愿意寻求帮助,在过程中有乐趣。
追求掌握目标的人常常会选择具体、难度适中和可能实现的目标,而这样的目标能够增强动机。
掌握目标除了自己的选择,也可能被环境所影响,比如在一个适度挑战、关注学习、提供支持的课堂环境,学生会更多选择掌握目标。
《学习的原理》社群就是这样一个环境。
4
我和其他8位同学分到一组,社群学习通过 Trello 软件进行,这是一个看板软件,以卡片的形式发布信息。在「发布箱」里,我们领到了第一周的任务,读《教育心理学》模块32,小组一同选择一个问题,并自行把成果输出在「成果箱」。
这是个什么学习环境呀!除了 Deadline 和材料,没有具体时间安排、没有视频讲解、没有作业要求,也没有谁来批改作业,仅仅每周在组内有一次周会。但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我明白这样的课程设置,是符合「自我决定论」的。
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Robert W. White)首次提出了自我决定论:
在发展能力中,比起只通过满足基本生理需求进行奖励,任何动物都更多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
继承者爱德华·德西(Edward L. Deci)与理查德·瑞恩(Richard M. Ryan)通过实验验证了怀特的正确,并且进一步发现人类存在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胜任和关联。
5
自主的需要,是三种需要中,最核心的一个,他是指我们根据自身意愿行事的需要,而不是根据外部奖惩或压力。
自主需要可以增强动机,如果环境让人觉得有支配权,选择权,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他做事会更有兴趣、更好奇、更有胜任感,更有创造力,甚至幸福感都会增强。
《学习的原理》社群充分满足了我们自主的需要,虽然有布置任务,但学习和交作业的时间和方式,都是自己选择、自己决定,我本来的动机就是「学习如何学习」,这样的设置很好的保护了我的内部动机,让我学得饶有兴致。
胜任的需要,顾名思义,就是相信「我搞的定」。所以如果任务难度适中,让你觉得可以胜任,你就更有动力去做;相反,如果任务难度太大,让你觉得没希望做好,那就可能提前放弃。
社群第一周要求阅读一个模块,只有6页,虽然有很多陌生的术语,但反复阅读,网络搜索还是可以轻松搞定,我体验到了胜任感,不但第一个完成了卡片,也第一个输出了成果。
关联的需要就是人们希望和别人一起,遇到难处了有人支持,也可以帮助到别人的需求。比如有些学生学不好某门课,常常因为不喜欢那个老师,这是因为他的关联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需要有人跟他说:「我支持你!」这会激发他的动机。
社群因为是在网上,归属感没有在现实环境中那么强,但社群也同样做了努力:
在 Trello 里设置困惑箱,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由组员来帮助你解答。
每周有一次周会,讨论本周的收获、困难和疑惑。
社群提供了一个环境,来满足我的三种需要,当三种需要满足的时候,动机就会相应的增强。我用卡片法记录书中的术语、人名、技巧和反常识的观点,并在平时不断思考如何关联到自己的学习中去,当输出的时候也不满足于仅仅写几句话,而是直接用卡片组合成了一篇文章,叫做《你是终身学习者吗?》,在卡片下方得到了安猪老师的鼓励:
写得真好,发表出来吧!
6
但在接下来的两周,情势急转直下,阅读的难度提高不少,共有两个模块17页,有大量的理论和术语。我试图仍然像第一周那样,能透彻的理解,写出优秀的文章。但事实并非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两个模块涉及五种动机理论,我读了阳志平老师关于自我决定论的所有文章,甚至啃了两篇论文,用几天时间才大概弄清楚了一个理论,我倍感挫折,沮丧爬满心头。
正在这时一缕阳光照在我的键盘上,转头一看,冬光和暖。真是立冬之后难得的好天气,我合上电脑,去小区里的湖边转转。几圈之后,在光影树影间,我突然明白过来——我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表现目标」。
如果你的目标是把自己的能力展现给别人看,做的比别人更好,那么你追求的是「表现目标」。
表现目标追求的是分数、获胜、显得聪明,但相应的也容易导致不愿意挑战,为了获胜不惜用作弊等方式,遇到难处容易沮丧不安。
我起初的目标是「学习如何学习」,我追求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是一个「掌握目标」,但这毕竟是一个社群,我也会希望有更好的表现,这无可厚非,只要我的主要目标是掌握目标,表现目标也只能退居其次。但出于对成就感的渴望,表现目标竟然被触发,盖过了掌握目标。直接导致的,就是我对自己过高要求,超过了可胜任的程度。
刚才说过,我们都有胜任的需要。搞定一件事情之后,这样的需要得到满足,动机增强;反之,搞不定一件事情,会沮丧,动机受损,甚至放弃。
原来如此!
7
我如何重新激发动机?
首先确认目标,我是为了「学习如何学习」而来,那么我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也不需要在乎表现如何,我只需要明白如何更好的学习就可以了。
再回到自我决定论,既然问题出在胜任的需求,那么就降低难度。我只需要读老师要求的《教育心理学》,这本书讲到什么深度,我就了解到什么深度。
很有趣,我立即感觉到动机被激发,在两天之内写完10张知识卡片,并完成本文。
这是我的学习实践,内部动机可能会因为目标的改变而被削弱,也可能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激发。所以你可以这样激发你的动机:
设立一个掌握目标。如果因为博取眼球,那宁可不做,去做你心底想做的事情,激发你的内部动机。
尽量自己选择学习和工作方式。不要局限在老师或老板的框架里,想想还有什么有趣的方式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尽量把难度降低到可胜任的程度。如果不得不面对一个很难的任务,不要沮丧,把它拆解成小目标,胜任感会提高,动机也会增强。
你需要一个有归属感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如果没有现成的,就自己创造一个。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一起完成任务,与友同跑,你会跑的更快。
是的,朋友,祝你跑的更快,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