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东方,尤其是中国,天文发端可追溯至远古的巫灵祭祀,想象一下,即使你上午能够安然无事地牧牛种地,但你仍然无法摆脱下午被倏忽而至的猛虎毒蛇所伤的命运,在那个蛮荒时代,人类是多么无力,你永远不知道灾难与明天哪一个先到来。
面对无法解释也无法掌控的自然,星空也是其一,我们会小心翼翼地窥探并供奉之,有时还会记录现象,勇敢的人类也尝试通过某种神秘仪式密咒去感应控制,而天文也正巧汇纳其中,而这一切,便出现了神灵崇拜,组成了巫灵祭祀,顺带也划拉开了古代天文学的一角。
天文学发源于此,矛盾却真实的是,这朵人类几乎最伟大,最代表人类探索雄心的理性之花却也萌芽在恐惧,无知中,而这却也反倒成为了滋养其成长的沃土,在科学的路上,恐惧与无知永远不是阻碍,自大才是,幸亏的是,人类向自己的后辈们展现了自信而不自大的自己,一种极力想要超越,想要把握世界的雄心与伟大。
再者,因为农业耕种对物候时令的需要,加之远古生产力低下,在扩大发展中,急需一种指导来帮助人们进行更高效的农业活动,种种外界压力催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人们渐渐发现,天宇星辰的明暗变化与位置移动等等都能与农业时令物候相对,历法出现了,因此,天文学乘着农业发展需要的快车实现了第一次发展。
在此之后,天文也因其实际效用而得到零星运用,例如,一部分源于农业更加精耕细作发展的深度需求,以及生活日程安排,人们开始界定更精细的时间,测算太阳位置,日影长度等等黑科技计时法次迭出现,拓宽了天文计算的技术。
而天文学也逐渐更为体系化,理论化。
大约商周之交时候,第一本涉及物质讨论的乃是《周易》: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宇宙本原名为“太极”,太就是大,最主要的,极就是顶点,最基本的。根据历代闲人们的解说,所谓太极就是宇宙的虚无本体,或者是这个虚无本体还没有转化成万物之前的混沌状态,看得人一头雾水。它不像地、水、火、风,就算看不见也能感受得到,太极你能看得到吗?能感受得到吗?这些都是形而上的东西。
太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周易》里,其中就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许多相反的事物均可对照着区分阴阳,比如男为阳女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等等。
两仪生四象,这看上去跟地、水、火、风有点儿接近了吧。但“四象”实际上指的是四象是指少阴、少阳和老阴、老阳(可不是后世附会上去的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但依旧很玄乎。
四象生八卦,八卦是乾、坤、坎、离、巽、震、艮、兑,通俗点儿来说,是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这不像是在说宇宙的基本要素,而是宇宙已经成型后的各种事物与形态。
这是中国人开始思考宇宙的首次尝试,很多人拿中国的五行与西方的四元素相比较,两者双宿双飞,像是一对兄弟,即使都是朴素唯物主义代表,它们仍有很大的不同:
其一,我们的思考更偏重于抽象但这种“抽象”又不同于西方的由实向虚,脱实向虚的发展式“抽象”思想,阶梯般由易向难,反之阴阳五行更靠近形而上学的神秘主义,表现在认为有一种更神秘,更虚幻的东西作为宇宙本源;
其二,我们的思考一开始还更多的去探讨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来确认其“是什么”运用最多的也是其关系)。例如中国的阴阳对立,老阴含少阳,老阳含少阴理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等等。
而西方更多先去思考物质的“本身”与其“性质”,这使得西方对哲学研究探索的脉络非常完整,成果也更丰硕,体系也更完整,但中国对待阴阳五行更多导向了神秘主义,这也直接将自己逼入死胡同,从现实到那个幽微隐秘的五行之间究竟是什么?枢纽是什么?现实的根与阴阳五行的果之间是什么样的“藤”连接着的?不知道,甚至无法确定其有无。
第二本涉及物质讨论的乃是《道德经》,道家学派是为数不多谈到宇宙观的学派,而宗师老子自然·是其中佼佼,老子的《道德经》中又记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无极(道)生太极(一),太极(一)又生阴阳(二),阴阳(二)结合化生万物(三,古文也有“多”的意思)。老子表明了以下观点:世界从虚无到有客观实在了,又从客观实在中产生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物质与性质,即万物都是具有阴阳两种性质的,阴阳又是此消彼长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
叙论上述历史是为了引出下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阴阳五行家的另一理论“五行学说”。“行”字的本意是道路,所谓五行,据我的理解,应该是指可以通向最终态太极的五种事物形态。与西方四元素具体比较一下,中国古代五行学说里没有气体的容身之地,因为当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空气为何物,至于风,他们认识到那是一种事物变化的“现象”,但不认为代表或者反映了事物“本身”。金,可以理解为无生命,而木则是有生命,古代中国人认为它们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
阴阳五行的总体发展是:由《周易》《道德经》研究发展阴阳,之后到了春秋战国阴阳五行家整理并发展了阴阳学说,并开创五行理论,最终整合两者。
最后,我还得说到阴阳与五行的关系: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是指无论阴的内部或阳的内部包括阴阳之间都具备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那种生克利害的基本关系。换句话来说,即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五行,可以说是古代天文学探索的“总纲”,理论构造框架的核心,是古代对天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但终归五行学说和四元素理论一样粗糙而空泛。它们二者同今日的元素周期表相比更是相形见绌,无可比拟。
可二者的未来却大不相同,比之于直接影响了西方天文学诞生的四元素,阴阳五行更多成为了中华文化圈的伦理道德的一部分。秦汉之交,阴阳五行在原始的体系无法寻得突破,并且少有实用价值的前提下,面临时代的无情审判,但熟悉历史的小伙伴肯定知道,它以另一种方式“借尸还魂”--融合,两千年前的孤夜,董仲舒点着油灯,借着豆大荧光思索着案上的《春秋》,一个贴合帝王心思与儒道原流的想法在他的头脑中慢慢成型,伟大的调剂师董仲舒,将儒家,法家与阴阳五行等思想丢进了那被后世名为“新儒学”的大熔炉,阴阳五行褪去原有模样,以君权神授,天人的神秘观念融入了百川归海的董仲舒新儒学当中。
同时,某些观念也在医学,兵法,性学等等领域进行了奇妙运用。例如医学常言“调和阴阳”,古性学声称“男女交合”是为“天理”,为阴阳相融,并且从阴阳角度解释了一夫多妻,性生活频率等等命题的答案缘由。
甚至可以说,如中国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终究不见彻底步入纯科学的迹象。阴阳五行,仅仅是一个天文学的“原因”,而非“条件”。
后世的天文学不能说由五行体系一脉相承,而是因为五行附带的神秘的天观念而产生,帝王需要时刻了解“天”对自己作为的“看法”,这些看法通过各种天气,乃至天文现象表达,后者的需要推动天文之诞生。
中国的古代科学,总与生理的温饱需求(农业)与统治管理(封建政治)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他们并非独立存在,仅仅作为“道德”大树的攀附,一种被看作临时的,可笑的手段,这是我们应当认识的不足。
天文的引子,或者说中国的物质研究就是如此短暂、原始,土地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导致我们无法将双眼看向山外的世界,虽然我们的祖先生于得天独厚的中华大地,二川奔流,沃野千里,滋养了早熟的华夏文明,彼时的西方还在贫瘠破碎的土地上苦苦挣扎,但就是这般生存的压力,促使商业交换的诞生,进而带动民主平等的出场,以及关联本篇最重要的思想进步与知识发展,可以说,也是这个千年前就不经意开始布局的伏笔,一定程度创造了欧洲进取,发展的知识观及世界观,为了持续的与更高的商业利润,需要知识发展,干就完了!为了更便利的社会生活,需要新思想的指导,干就完了!
这一切,缔造了今天的世界,更影响了其中天文学这条路谁走得深远。
而在中国只需代代传承的农耕技术代表着创新思考的不必要,呈现出从古至今也未曾改变的铁犁牛耕便是鲜明的例子。
因为生活意味着重复往昔,而非创造新的未来。
但,错过并不意味着永远的落后,今时今日,全球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在苍穹之上为我们探索微观世界;悟空号的发射,也隐隐预示着暗物质终将真相大白的将来;玉兔与嫦娥,月球的探索旅途我们也不甘寂寞……
我知道,当我们低头思索大地的奥秘,不歇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也同样驱使我们仰望天空,万千繁星闪烁,倏忽一下,心中有什么,被点燃了。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喜欢站立在夜空之下,鼓捣着或大或小的仪器,用肉体凡胎颤巍巍地窥探着灿烂星海,我们因何而牵挂,因何而热爱,因为人类知道,五行四元素,不过是脚下水土故乡的影子,而天文,而宇宙,则是给予我们一切对远方,对未知勇气,幻想,希望的第二故乡。
我们曾经都是星星的孩子,宇宙才是我们真正永恒不灭的家园。
我相信,历代的星辰终有一天不会孤独,人类将会窥见宇宙的全貌,有一天,众星也能触手可及,众星之上也能人潮熙攘。
人类啊!我们的征途,注定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