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习得性无助相左,讲的是习得性自信。
记得在过去看过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一直失败的人,将来最大的可能性也许是习惯性地再次失败,还不如新人。”
什么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正如俞敏洪那句著名的话,“优秀是一种习惯”。
而姐姐的文章结构很有趣,开场以故事的形式抓住着读者的情绪,后摆出学术期刊的事实,再讲道理。
最为令人回味的,是姐姐对子辈对事不对人的及时反馈。
你只需要六次成功。
@珍珠 看完姐姐的这篇文章。
想到一段话,识时务者为俊杰。
这是在看《尘埃落定》时明白的。
一个时代因事物的生发而泛起的种种变化:从“满足生活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于是“职业生涯”规划愈发值得被重视起来。
而这一切让我想起姐姐教过的一个道理,所谓自律,不过是整合超我与本我,减少自我内耗,需要一个契合自身的意义。
内核似乎一致。
@珍珠
人都有自恋心理。“我们宁可让自己费劲,也不想承认自己错了”。
这也该是《傲慢与偏见》所传达的。
1)将自己放在更大的组织之下。
清代陈澹然《寤言》有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道德经》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论语》
2)培养冥想的习惯。
关于冥想我觉得可以说的功利些,毕竟它的好处太多。
1、可降低其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
2、可使身体主动从交感神经切换到副交感神经,心血管压力降低,健康。
3、长期冥想可使人更聪明——脑内灰质的增加与冥想有正向关联。
4、精神分裂者不要冥想,会加重病情。
5、冥想会增加左前额叶的活动性,减少右前额叶的活动性。右侧前额叶代表负面情绪,左侧代表快乐情绪。——防止抑郁症的出现。
6、为什么李白斗酒诗百篇,他追求的是什么?是出神。冥想也是。有本是叫《盗火》。
3)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在看《乡土中国》与《活出生命的意义》中,皆有如此行为。
我觉得置身于一个目的在有如显示社会本质和力量的实验室里。在这个实验室里我既是实验的材料,就是在我身上进行这项实验。同时,因为我是个社会学者,所以也成了观察这实验过程和效果的人。——《乡土中国》
描述的历史背景是文化大革命被批斗的自己。
我对时时刻刻想着这些琐事的情况感到厌烦了,就迫使自己去想别的事。突然,我看到自己站在明亮、温暖而欢快的讲台上,面前坐着专注的听众。我在给他们讲授集中营心理学!那一刻,我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着折磨我的一切。——《活出生命的意义》
用佛学的话,死水不藏龙。
4)问智慧的人和经典怎么办
打破自我的思维定势。
引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导论中的话:一套由某一种认知意向衍生的分析架构,能够使我们“看到了”其他的分析架构所不能看到的“现象”。认知意向对客观世界的这种“照明”作用,就好比在暗室中将一盏灯移到某一个角落,去照亮这个暗室中满堆着的杂物,并且将这堆杂物由光暗对比形成的轮廓,从这个特殊的角度去勾画出来一般。然而,正因为这样,任何照明的作用都不能够也不可能同时“看到”从所有的角度展呈出来的轮廓。
兼听则明。
5)创造成就事件建立自信
嗯,姐姐说的对,习得性自信,你只需要六次成功。
自信最重要。
@珍珠 这该是姐姐目前为止最难为人的一篇文章了。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创造的过程,是如何提出新的现实。——《U型理论》
U型理论认为学习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向过去的经验学习,一个是向未来学习。
《论语》有言,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于是孔子曰仁,孟子曰义。
它也揭露出所谓新的现实是建设于旧之上的意象。
第一个阶段是观察、观察、观察。
不如说观察观察再观察。
元认知,对自我的认知过程的认知。
认知认知再认知——这也是所谓改变心智模式。
“源”无法改变,《道德经》有言,道可道,非常道。
可改变的不过是成为你自己。
佛学有言,非想,非非想。
《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因静生定,因定生慧。
“源”是由内而外生发出的慧,是潜意识中的众妙之门。
恰如苏辙《老子解》,莫非道也,而可道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后可常耳。今夫仁、义、礼、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为义,而礼不可以为智,可道之不可常也。惟不可道,然后在仁为仁,在义为义,礼、智亦然。彼皆不常,而道常不变,不可道之能常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