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机,《深度工作》教你找回“最强大脑”

“你想过没有,你拿在手里的手机到底给你带来了什么?”这是假期期间一位老友问我的问题,我想了很久,好像也没有个准确的答案。手机,可以是游戏机,帮我们打发闲暇时光;也可以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带给我们最新资讯;还可以是情感连接器,毕竟现在的我们已经不适应面对面的交谈了。但,手机带来的真的只是这些吗?


当然,远远不止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手里拿着的不仅是手机,而是若干个绞尽脑汁引我们沉迷的心机与谋划。数字科技的崛起让层出不穷的信息朝我们扑面而来,这种呈现方式不断地分散我们的注意力,频繁地打断我们的思考,我们失去了深度思考的机会和能力。更糟糕的是,这种中断不是一时的,我们大脑的高度可塑性会让这种中断留存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以后再进行深入思考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手机不仅仅打断了我们的生活,还让我们的大脑放松“上了瘾”,这也就是为什么短视频再无聊,我们也能北京瘫一个下午。也恰恰正是这样的放松,让我们难以专注,进而产出困难。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没有办法深入,就没有办法高质量的产出。那么,要扭转局面,除了放下手机,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呢?

《深度工作》指出,在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的当下,要想成为领域的赢家,就要成为“深度智人”。如何成为这种人呢?我们需要掌握两种核心能力: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和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从复杂环境中解脱出来,让大脑在某个时间段专注于某一件事,我们就能有效使用我们的每一点脑力,让大脑高效产出,这也就是卡尔·纽波特博士所讲的“深度工作”。

一、认识“深度工作”的奥秘

什么是“深度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来感受一下。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在苏黎世湖北岸一个名叫伯林根的村庄建了一座两层石头房子,叫作“塔楼”。在这里除了生活起居,他还受到印度人冥想屋的启发,为自己开辟了一座私人办公室。荣格说,在那间休息室里,他可以安静、专注地和自己相处。那间屋子也是他后来创作许多重要著作的地方。


类似的,还有剧作家、导演伍迪·艾伦。在1969~2013年这44年的时间里,他编写并导演了44部电影,获得23项奥斯卡奖提名。对于电影作品而言,这个比例已经是惊人的高了。但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创作期间,他一直没有电脑,拒绝受电子设备的干扰。

同样在创作期间远离社交媒体的,还有《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她的推特账户开设头一年半内,只有一条消息孤零零地发布了出来:“这是我的实名账户,但恐怕我不会经常发声,因为当前纸笔仍是我的最爱。”

不难看出,“深度工作”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专注,当我们专注了,我们的大脑才有可能去深入,去展开有深度的思考和创造。

二、实践“深度工作”的秘诀

既然“深度工作”如此奇妙,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已经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搅和地稀里糊涂的大脑重拾“深度工作”的能力呢?《深度工作》指出,只要坚持四个原则,我们就能找到诀窍,实现“深度工作”,有效利用我们的每一点脑力。

1、三个问题开启深度工作的大门

“深度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行为习惯。而想要一种习惯内化并且实现效果最大化,我们就得找到最适合我们自己的那一种习惯。所以,在开始深度工作之前,我们可以从这三个问题入手,先找到适合自己的深度哲学。

  1. 我将在什么地方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2. 工作开始之后,我要怎么样才能继续工作?
  3. 为了顺利完成工作,我需要获得什么的样的支持?

第一个问题能够帮助我们的习惯找到一个可以深入的环境,可以是一张干净的书桌,也可以是酒店挂上“请勿打扰”标志的房间,还可以是会议室或者图书馆,这个环境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同时,我们还需要给我们工作时间一个期限,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保持专注,而不是先看看小说或者追个剧再开始工作。


第二个问题将给我们的习惯一些规则和程序,来确保我们的努力具有结构性。比如,我们可以规定每20分钟写多少字或者读多少页,用这样的计量方式来保持持续专注。如果没有这样的结构计量,我们的大脑就会一遍遍地来思考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还要评估深度是否足够,这些都是在对我们的意志力和专注力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第三个问题能带领我们找到大脑在深度运转下需要的支持。比如,有的人喜欢在专注时听点轻音乐,有的人喜欢在跑步或者散步时深入思考,还有的人需要一杯咖啡或者浓茶,这些都是大脑给我们提出的条件,适当的满足,我们会发现大脑专注会给我们带来更大、更多的惊喜。

2、和无聊和谐相处

接下来,我们来回忆一下,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排队买票的时候、等候列车到站的时候、空闲无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拿出手机刷微信、刷短视频、逛淘宝……如果是这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大脑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了,也就说,这时候我们的大脑已经不能轻易胜任“深度工作”了,我们需要按照以下两条准则来对我们的大脑展开一系列的训练。

  1.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2. 持续开展有成果的冥想

想要不分心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难,因为我们的大脑总是喜欢轻松简单的方式,一旦适应了分心,要走出舒适圈就难了。这时候,我们就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网络安息日”,把我们使用网络的时间分割开来。


具体要怎么操作呢?我们可以先制定一个网络使用时间计划,准备一个笔记本,把计划和时间使用情况记录在笔记本上。在计划时间之外,无论面对何种诱惑,都不能接触任何与网络相关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即使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网络和快速回复电子邮件,这个策略也适用。

第二,不论怎么计划网络时段,都必须保证在这些时段外彻底屏蔽网络。

第三,在工作外也按计划使用网络,可以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要开展有成果的冥想。有时候,我们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大脑却是空闲的。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或者洗澡,这时,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件明确的事情上来,激发脑力积极思考。这件事情可以是为一篇文章列提纲、打腹稿,也可以是推演一个证明或者思考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需要抵制住诱惑,把想要涣散或者停滞的注意力拉回来,告诉自己我们需要一个答案或者解决这个问题。

3、有选择地使用网络媒体

把握住了自己的思绪,我们还需要净化生活的网络环境。然而,现在生活和工作已经不能完全脱离网络,怎么做呢?我们可以给网络环境来一次断舍离。

  1. 使用关键少数原则,选择优质适量的网络媒体
  2. 强制性网络孤立,戒掉不需要的社交媒体

要做到这样的净化其实并不难,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工作或者学习目标,再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个计划来选择少量、适合的网络工具。比如,我们想要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我们就要学习相关技能,并且持续地练习。这样看来,有关写作技能学习的手机APP可以保留,其他的就可以删掉了。


然后,总给我们干扰的社交媒体我们就需要慢慢地戒掉了。我们可以试着给自己制定一个30天的强制性网络孤立计划,针对当前戒掉的每一个服务,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1.如果我一直在用这种服务,过去30天会过得更好吗?2.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种服务?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那么就永久戒掉这项服务。如果答案是很确定的“是”,那么就重新启用这项服务。如果答案不太肯定或者模糊不清,先选择戒掉也未尝不可,毕竟真的有需要的话,我们可以随时加入。

4、摒弃浮浅的工作方式

日常生活中,其实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天工作8个小时。在充斥着各种会议、干扰、网页浏览、办公室政治和私人事务的一个普通工作日里,能够专心工作几个小时就已经很幸运了。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试想,如果只有更少的时间完成任务,我们就会更加尊重时间。一旦我们更加珍惜时间,我们就会把时间花在更加紧要的事情上,更聪明地利用时间。


所以,简单一招就能帮我们致胜: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深度工作》把这种坚持叫作固定日程生产力,也就是说,当我们确定了一个坚定的目标,在某个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我们自然就会在工作中寻找提高产出的策略。我们可以从今天开始,尝试着给自己一个目标,把时间变得紧张起来。

【后记】

伦理哲学教授安东尼-达尔梅斯·塞汀朗吉思说,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当身边充斥着眼花缭乱、纷繁复杂时,深度和专注就变得不那么容易,高质量的产出更加无从谈起。所以,如果我们抵制不住诱惑,让这样的圈层把我们包裹起来,最终会发现我们的大脑已经被打着舒适幌子的懒惰和退化给迷惑了,振作起来变得十分困难。只有摒弃浮浅、保持深入,我们才能真正用好时间、用好脑子,让我们的大脑始终保持“最强脑力”。

锲而不舍,时间会成全一切,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下手机,《深度工作》教你找回“最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