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番外篇02 奈飞文化手册(上)
第二个点呢,叫做:厉害炸了的公司,要绝对坦诚。
这个“绝对坦诚”,跟达里奥在《原则》这本书里说的“极致透明”,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说Netflix的绝对坦诚之前,讲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年,我去参加一个兄弟的婚礼,几个同学一块儿去,其中一个,也是自己创业的。他当时就跟我说,他跟员工就讲公司快没钱了,再不出业绩,公司就要黄了。其实公司账上有钱,他就是为了刺激员工拼命。
我当时听完就有点儿懵,这不是把员工当傻子吗?你这当老板的,一天到晚跟员工玩心机、耍心眼,还指望员工拼尽全力跟你一起开创事业?
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尤其难。别说当老板,就是我们当小主管、小经理的时候,都忍不住跟员工玩点神秘。有些事儿,总觉得跟员工说得太清楚,有风险,有问题。也有的时候,不是不愿意说,而是太复杂的事儿,比如公司战略决策、融资并购什么的,跟一线员工说,他们也不懂啊。
好,你不是说不敢让员工知道太多吗?你不是说一线员工听不懂吗?来,我们一起看看Netflix是怎么打我们脸的。
Netflix的管理层,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件事上:让每名员工都深入地了解公司的业务是如何运作的,并且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持续沟通。
在这个公司,HR可以只招聘吗?财务可以只做报表吗?技术可以只敲代码吗?当我们知道客服都得看财报,那这几个问题,就不用回答了。所有人,都得了解公司的业务。
过程中,也有很多经理吐槽:“我试着跟员工解释了,但是他们太笨了,听不懂”。
麦考德是这么回答的:“那是因为你把事情搞得太复杂了。要像跟你妈妈解释一件事情一样去解释一个问题。如果员工做了愚蠢的事,要么是未被告知相关信息,要么是被告知了错误的信息。”
Netflix对员工的要求,就是在办公室,随便抓一个人,现场问,未来半年,公司最重要的5件事儿是什么?这个人必须回答得非常清楚准确,恨不得扫地阿姨也得能回答上。
当然,绝对坦诚除了所有员工都要了解业务以外,还包括PK文化,就是什么事儿,必须辩论,把任何质疑、意见都摆上台面。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在Netflix的新员工大学,有一位高管说到一个词—— “窗口期”,然后解释了一堆来说明这个“窗口期”。
这时,就有个工程师站起来问他:“为什么窗口期会是这样,看起来挺蠢的”。
这个高管一下子被问住了。他意识到,尽管这就是行业内的常规做法,但是他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所以他坦然地回答说:“我不知道”。
其实,能回答“我不知道”这4个字,在老路看来,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我们周围有多少人,是那种什么也不懂,但是啥事儿他都要假装很懂,然后还要给你讲一讲的呢?有多少人,能够坦然地回答“我不知道”呢?
但是,“我不知道”并不是这个故事的结尾。后来,这个问题困扰了这个高管很多年,一直在他心中挥之不去。然后有一次,他就对这个“窗口期”发起了挑战,他一下子发布了一部连续剧的所有剧集,在美国的电视业历史上,从未有人这么做过。
老路对影视行业一无所知,所以其实不太明白这个窗口期打破了到底有什么好处,但是大概能get这个意思。
当初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一个参加培训的新员工,书里这么总结:“永远不要低估问题与想法的价值,无论它们是哪一个层级的员工提出的。”
一个员工的想法,改变一家公司的命运,这件事儿在那些了不起的公司,其实是很常见的。谷歌的AdSense,是第18号员工,利用业余时间鼓捣出来的,给公司创造了极大的市场价值。亚马逊的Prime会员,现在拥有1亿多付费用户,亚马逊就是用这个武器干掉eBay的,这个想法当初是一个财务部的副主管提出来的。
说到这里,我还是挺有感触的。说实话,老路之前打工十多年,你让我在那时候的任何一个时间点,说说公司的战略,我是一句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的事儿。
现在我自己做企业,能不能做到这个绝对坦诚,能不能做到这个极致透明呢?我可以把公司最核心的机密,毫无保留地告诉每一个员工吗?我可以打开任何一个层级的员工跟我直接沟通,甚至是当面骂我的通道吗?
这是第二个让我深深反思的点:厉害炸了的公司,要绝对坦诚。
第三个点呢,叫做:厉害炸了的公司,不怕主动让人走,但是离开时好好说再见。
之前我们说了,Netflix只招最优秀的人,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给优秀员工最好的激励。那么有两个问题就来了:一个是怎么定义优秀呢?另一个是,那些不那么优秀的员工,怎么办呢?你不能保证你招的每一个人,都满足你的预期吧。
先说第一个问题,怎么定义优秀。
Netflix认为:优秀,就是高度匹配。书里说:“不是每个岗位都需要爱因斯坦,但是每个岗位都需要最适合的员工。”
其实看到这儿,老路是懵逼的,匹配谁不懂啊,我打死也不会让一个会计去敲代码啊。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事实却不是这样。你想想看你所在的公司,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明明有的人在他的岗位上,不是特别突出,不是特别有绩效,但是因为很敬业,或者是因为来公司比较早,又或者这样那样的原因,就这么一直让这个人干了。马云爸爸,管这种人,叫做小白兔。哪个公司,会没有小白兔呢?
但是Netflix的文化,虽然没有这么叫,理念却是一致的。他们坚定地认为,这样的人,不是最匹配的,他们也许没那么差,但是说句不好听的,占着茅坑不拉屎。
那怎么办?这就带来第二个问题:这些不那么优秀、不那么匹配的员工,怎么办?
Netflix的文化是,虽然痛苦,但是让他走。也许他会在其他的公司,获得更好的机会。互相凑合,是最大的残忍。简言之,只看能力和结果,不看人情和付出。换句话说,只看功劳,不看苦劳。这也是Netflix文化被讨论最多的一点。
书里就强调:不要以为你现在的员工,能够成长到承担将来的责任,所以,要从现在就开始组建你未来需要的团队。
但是Netflix让人走,也不代表突然拽一个人进一个小屋,告诉他赔偿方案,然后就锁了他的电脑和各种权限,很怕这个员工泄密报复。这种做法在其他公司,是非常常见的。
Netflix是怎么做的呢?他们的一个文化就是:“离开时,好好说再见。”
这里有一个很温暖的小故事。有一次,一个副总裁告诉麦考德,他准备让一位部门经理离开,这个人已经在公司很长很长时间了,但做的却是正在被淘汰的工作。
麦考德就问这个副总裁:“你打算怎么做呢?”
这个副总裁说:“过去几个月,我和这个部门经理一直在讨论这件事,她有思想准备。我们打算让她待到周五,我会在上午10点跟她谈话,然后,我会让她来见你,因为我知道她希望跟你说再见。之后,我会召集她团队的其他人,告诉他们此事。今晚我会告知管理层的其他成员,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意外了。我会告诉员工,这名管理者非常了不起,她的工作完成了,要去新的地方了。”
麦考德说,那是她在Netflix最喜欢的一个时刻,不仅因为这个副总裁细致的安排,反映出她所缔造的文化在真正运作,而且因为这种安排对公司负责,更体现了对每一个伙伴的尊重。
麦考德这样说:“理想的公司,就是那种离开之后,仍然觉得它很伟大的公司。”
这就是让老路印象深刻的第三个点,厉害炸了的公司,不怕主动让人走,但是离开时好好说再见。
好了,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02、03两个番外篇,我们说了奈飞文化手册里面,三点特别有意思的文化。
第一点是,厉害炸了的公司,只招成年人。他们给成年人以他们想要的“自由”和“责任”,然后提出工作上的高标准,并匹配市场上顶级的薪酬。他们相信,跟优秀的人一起工作,是对优秀员工最大的激励。
第二点是,厉害炸了的公司,要绝对坦诚。他们提倡所有部门,所有层级都要足够地了解业务,了解公司。如果他们没有了解,那就是他们的上级没有给他们说得足够简单,足够清楚。Netflix鼓励PK文化,更希望用极致透明,让所有的错误无处躲藏。
第三点是,厉害炸了的公司,不怕主动让人走,但是离开时好好说再见。不管来公司多久,不管之前创造了多少价值,只要跟岗位不再高度匹配,Netflix的文化,就倾向于主动让这个人走。他们相信离开也许是更好的机会,也会跟离开的每个人好好说再见。
- 3 -
今天的最后,老路想说一个我自己的观察。
很多人知道,我唯一的爱好就是看NBA。我不想讲篮球,我想给你讲一个,篮球背后的故事。
未来,两只球队的发展,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每个球队,只能选择一种玩法。或者是像湖人这种陪你走完最后一程,或者是像凯尔特人这种鸟尽弓藏。
现实世界中的每个人,每个公司,也都只能选择一种玩法。
如果你选择Netflix这种成年人的玩法,那么你就要配套。什么叫配套?你既然决定了要招最优秀的人,那么你就必须要支付市场顶级的薪水;你就必须承受,优秀的人能被你挖过来,也有一天会被别人挖走;你也就一定要知道,如果有一天公司遇到逆境、市场波动,你支付不起最顶级的薪水了,那么你的整个人才结构,都有可能坍塌。这,就是选择。
我说这一段,你一定听得明白,我一定不是说,这样选,不好。而是,我很怕,我给大家讲一个成功的公司,讲一个成功的人,因为成功,所以他什么都是对的,我们只有跟他们学,否则就会玩完。我觉得这样的解读,本身才是错的。
我们去了解一个公司,去了解一个人,去了解一种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要看到他对应的好,和对应的不好,然后思考,并做出我们自己的选择。还记得那句话吗,只有小孩儿的世界才非黑即白,成年人的世界,只关乎选择。你说呢?
所有的解读,不过是给了我们一个学习和思考的机会,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