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碎碎念

进入大学才开始接触设计,从最初想怎么脑子瓦特选了设计专业到如今成为一专职设计师,八年后回头来看,填报高考志愿时选的“工业设计”,该是我误打误撞做的最好的一次选择。

呱呱落地伊始,我们都会怀着好奇,主动了解世界,好奇心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设计正是以好奇为起点打破旧有事物并重建起一个崭新、美好事物的过程,而当我真正开始做设计的那一刻,才发现被应试教育调教了十多年早已习惯服从的我没有了好奇心,不懂思考,而不懂思考,那又何谈打破,开始设计呢?

一直生活很被动的我,从大学起,开始被“设计”推着要主动去探究这个世界,为了完成设计课程,我需要时刻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与事来找寻设计方向,每一次设计都要带着“为什么”一层层去剖析设计对象、行为与场景。过程很痛苦,茫然、无措、忐忑、煎熬这些负面情绪几乎贯穿了我大学所有的设计课程,但痛苦让人更快成长,很感谢,主动、客观、深入剖析事物本质,这些设计所教我的,为我打开了看到更大世界的窗。

大学时老师们教了很多,用户研究、手绘、建模、排版布局等等,我们通过点线面及RGB的组合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设计方案,而通过设计方案,我们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众生相?不,设计不是再现,设计在表达的是基于事物本质所衍生的欲望,这其中有设计师自身的欲望、用户的欲望、甲方的欲望、boss的欲望等等,每一个设计方案都是欲望的合成,设计师呢,就像导演,平衡各种欲望以期产出一款好的产品,带给世界以惊喜。

而现实呢,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人们永远期待下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再优秀的产品也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曾经的惊喜可能转眼便成常态,人们也将有新的欲望。发现本质-满足欲望-回归常态,在这个流程中,一切看似都回归起点,设计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在大学第一节设计课时,导师告诉我们设计是用来改变世界的,让我认知到设计很美好。迪特·拉姆斯说“好的设计是持久的”,我想优秀的设计师更应是持久的,“改变”于设计而言不是终点,而是常态。设计方案由惊喜至常态,看似一个循环回归起点,但设计师却一直是在以增量的形式在为生活创造美好。

向往美好并创造美好,我想这便是设计师所追求的意义吧。

——记毕业四周年,于北京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