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KPI考核体系落地程序上九段

1、风险为0最好

2、吉尔伯特绩效改进理论:绩效的高与低有2种方式,第一种:有价值的成效得到增加,而我的成本不变,这时你的绩效是增加的,第二种:有价值的成效不变的情况下,我的成本是降低的,一般考核中采取可控制的常量,分值比较可控,非变化中的变量,这时候我想要绩效得到增长,某一个是变量,某一个是常量,成本上升,有价值的成效也要上升,分子上升的程度要大于分母,分母是越低越好,成效可以不变或者略有增长,分母增加,分子也要增加,会增加考核难度,一半会用额外指标来考核,用人均效能、投入产出比(一块钱花出去收回来多少钱)去考核,在量化的成本里面一般不做这个考核,做起来很难。成本一般不会用正向增加法

KPI考核体系落地流程上九段

定目标的依据1、过去的增长

                   2、未来的愿景:描绘的很宏大,过去的增长只有20%-30%,能不能让销售增加到100%,只能把管理方式通过正向的激励方式能够起到一定作用,增长到40-50%,三个月看不到结果,绩效给员工兑现后才能做到,所以在做未来的愿景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过去的增长,做到最好的企业由60%增长到180%。

有2个目标,销售目标是龙头,销售目标是为了赚钱的,利润目标增长才是关键。如果只看利润目标的增长,不看销售目标的增长,是扯淡的,只看利润还有个方法,削减你的成本,有的公司考核的时候只考核利润,把人员裁员了,利润目标率上去了,赚钱也多了,对公司长期来看是危害的。所以销售目标和利润目标牵扯到预算,预算要根据这2个来做的。

三级法:挑战目标是最高上限你能做到什么程度,标准目标是公司希望你做到什么程度,底线目标是最少做到什么样程度,后续一系列动作才能定下来

第二步定各个部门的任务,要遵循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先把公司业务流程熟悉好,业务链是如何发展的,根据价值链和预算成本开始定任务,PMC今年要完成销售目标和利润目标要做哪些工作,接着定生产、质量、采购、人力行政、财务

对整个公司现金流要求特别高,定任务的时候一定充分考虑的,目标对标和围绕的中心就是销售任务和利润任务,怎么完成销售和上游的工作,前面的地方是上游的工作,越往后面越下游

1、边界点、饱和度

对部门做评估,我目前的人力能不能撑起我的任务,如果撑不起我要去加人,能不能撑起来要看2个,边界点根据岗位说明书来的,边界有了之后,人员才能知道自己做什么,很多部门狮子大张口,需要200人,你要200个人来源是什么,就有工作饱和度的问题,比如业绩增长要增加一倍,销售要增加30%,行政增加30%,30%从哪里来的,你要做饱和度分析,有的工作可以合并的,有的工作可以拆分,有些人员可以添加,有些通过软件的形式提高效率,这是饱和度分析,是重要的工作。

2、谁负责,谁责任

这个指标或工作是哪个部门来做的,这个部门分给谁了,就是谁来做,千万不能多头领导。最忌讳2个人一起做,就会出现扯皮,所以一项工作职能定一个部门来做,给一个人做,如果一个人完成不了,要定主次,或者一个人牵头,其他人做协助,一定要有这个区分,要有主要责任人。

每个岗位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通过指标形式来确定下来。每个岗位都要定,从公司级定到部门级,在定到个人,才能知道我应该做什么。还记得指标的几个来源吗,上级的战略指标,部门分配的指标,个人的岗位说明书,上级的指派的工作任务

1、最高不超过30%,少于5%就没有意义了,关键指标是指对整个经营业绩产生80%的作用,不要顶一对没有用,5-8个够了,指标过多没有重点,什么工作都是重点,什么工作都没有重点

3、越是低级的岗位,所承担的流程类指标的权重越

4、一般定量占比80%,定性占比20%,定性一点不占不行,没有办法让管理人员有一定的权重去调节对下面人的指挥,全部定量就会出现一种情况,每次这个人绩效都很高,部门负责人对他评价却很低,不服从上级领导的安排,要留下一定的弹性给部门负责人做定性

5、5和1没有冲突,研发重要的指标只有一项,一项里又分为3-4项,所以大项要超过60%,不然下面的小项就没办法分

1、分类权重法缺点:主观因素比较强

2、把指标各自设权重,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得到平均分

3、排序

4、二二比较法,1和2比,2重要得2分,1得1分;1和3比,1重要得2分,3得1分;横向计算分数

上游部门的数据来源于下游部门,或者来源于承接部门,上游做的怎么样下游最清楚,生产下游是质量,采购下游是仓库。承接是最后一道关是谁做的,销售的承接部门是财务,招聘的各个部门即使下游部门,也是承接部门,最终数据是来源于他们


上级目标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部门

留下一部分定性给部门负责人做调节,其他用五维度四方法转换成定量的指标

有条件用软件进行管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2.5KPI考核体系落地程序上九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