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这箱物资,我们能看到什么?

文/青年不读报

这句诗出自《诗经·秦风·无衣》。

下面我们把这三个词分开,一个一个来看。

诗经大家都知道,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那秦风是啥呢?

秦风,不是唐人街美男子,而是诗经的十五国风之一,为啥是十五呢,它对应着西周十五个地区,秦风,就是采集自秦国地区的民歌。

要知道,古代的民歌和现代的民歌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但在内容上却是大体相同的。 古人们唱的是“子惠思我,褰裳涉溱。”【注释1】,现代人民群众唱的可能就是:“哥哥你想我,想我就过河···”。

不同时间、地域的民歌很能反映老百姓的精神风貌。

现在人民富足了,唱的是《我和我的祖国》、《你好2020》、《歌唱新时代》。

而那时秦地的老百姓们,唱的可能就是《秦风》。

《秦风》中的十首诗,大都清新朴素,即使是表达爱情,也是纯真柔美、不带荤腥的爱情。

若是由现代歌手唱出来,那也一定是简单干净的民谣。

这种干净,从我们熟知的《蒹葭》就可窥见一斑。

那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光看文字,就能感受到一种烟波浩渺的高贵气息,这诗,曾引无数文艺青年竞折腰、让他们反复吟诵,追求心中的那片伊甸园。

它吸引着我们,又令人生畏,让我们不断追逐,却只能遥遥远望。

这里说一嘴,《芈月传》里,芈月和黄歇私奔对暗号,对的就是秦风中的《黄鸟》一诗。

而且《黄鸟》还反复出现在后来的剧情中,可能作者觉得,只有这首《黄鸟》才最能代表纯纯的初恋吧~【注释2】 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也反映了《秦风》的特点。

——适合用来表白?

才不是,除了男欢女爱,《秦风》中也有许多关于战争的诗歌,大都简洁流畅、浑朴质实,每一首都透出刚劲的力量,就如同刚毅勇猛、孔武有力的将士在军前呐喊的壮行曲,令人心中开阔【注释3】。

看看吧,人家秦国老百姓的精神追求多高。

我们要说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就是其中的一首反映战争的曲目《无衣》。

这是秦王写的一首诗,被时人传唱,采入《秦风》,于是我们今天得以一览这首诗的全貌。

全诗贴在这里,让大家感受一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标准的“诗经体”,让人肃然起敬。这经典的复沓,看得人有点眼晕。

秦王为啥要写这首酷酷的、让人晕晕的诗呢?

这时候,我们不得不介绍我们的主人公:伍子胥申包胥

伍子胥是谁?申包胥又是谁?

要知道,春秋时候有两个胥特别有名,这两个胥还是好朋友,有“春秋二胥”之说【注释4】。

其中一胥名叫伍子胥,在“卧薪尝胆”的故事中,他辅佐吴王灭越国,但吴王因不听他的建议,最终被喝苦胆汁、枕着柴火睡觉的越王勾践反杀。

二人原本都是楚国人,只不过伍子胥在年轻时有过一段辛酸的往事: 他的父亲和哥哥被楚王杀害。 这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长大后立志要手刃楚王、为父报仇,于是他连夜奔逃,跌跌撞撞投奔吴国。

另一胥名叫申包胥,与伍子胥是挚友,历史没有给他过多的正眼,他甚至连生卒年都没有,但残存的文字,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正义。

当年,自己好朋友立下誓言,扬言要灭掉楚国时,他得到消息后,也立刻扬言,“你要灭楚国,好呀,我一定会保护楚国!”【注释5】

在那个时候,复仇之风是很盛行的,甚至是很受赞扬的,但是忠义观念却有所欠缺,也正是如此,才会有人为别国效力,甚至会因为怨恨国君,率别国军队攻打。

所以此时申包胥没有责备友人的不忠,甚至表示鼓励,而在另一方面,表示自己誓死捍卫国家的决心,可谓公私分明,不出卖朋友,也没有背叛国家。 二人反目,各奔东西。

伍子胥投奔吴国后,辅佐吴王征战八方,吴国一度成为诸侯一霸。

申包胥继续辅佐楚王,小心翼翼履行国家责任。 吴国渐渐强大,终于让伍子胥得到机会,进攻楚国,可是却听说楚平王早已去世,现在在位的是他儿子楚昭王。

楚昭王不像楚平王滥杀无辜,他翻出曾经的冤假错案,并积极为伍子胥父兄平反。

可是新楚王这么强的求生欲,也没挡住伍子胥的满腔怒火,他扬言,要楚昭王“父债子偿”,不管你怎么表现,你老爹的帐,得算在你头上,你得担责!

吴国兵临城下,申包胥带着楚昭王落荒而逃。

然而事态已然如此,气愤的伍子胥愣是把楚平王硬生生从坟墓里拉出来,鞭尸三百。【注释6】

申包胥带着楚昭王逃跑的路上,听闻自己好朋友干了这等残忍的事,大为震惊,托人给伍子胥带话,表达不满与规劝。

然而,伍子胥回复给他的一番反动言论,又造出了个成语“倒行逆施”。

“我就像太阳落山的时候,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我要逆情背理地行动。” 【注释7】

整个一青春期叛逆少年,大意是:我的路还长,为了目的,我不能在意太多,该瞎搞时得瞎搞。

胡言乱语,几无逻辑可言。

这样一来,申包胥急了,自己往日好友怎么变成这个亚子,已经黑化了,得赶快制止他。

于是他星夜奔走,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走了七天七夜,终于到了秦国,希望秦国能施以援手。【注释8】

然而秦王不动声色,把这皮球一脚踢开,只是说:“亲亲您看这样好不好,我们这边先给您安排个酒店您先住下···”

然而这套说辞是无法欺骗我们的申包胥的,他说出了他史载毕生中最忠诚的一段话:

“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大意是:我的君主还在草堆里躲躲藏藏,我还哪有心思安心住酒店?

他靠着墙院嚎啕大哭,从白天哭泣到晚上,连续七天七夜未进一滴水。【注释9】

秦王被他的忠义大为感动,沉吟良久,《无衣》唱罢,发兵吴国。

吴国在秦国和楚国的夹击下,只得退守。

楚国复国后,楚王要重赏申包胥,但申包胥屡屡逃赏,楚王终于没能寻得他,最终只得在他家门上挂金匾,写上“忠臣之门”。

时空交错,这一幕,令深夜读稿的我动容。

其实在史书中,还有很多像申包胥这样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国。

或许,他曾有过犹豫,在心中有过疑问。 在好朋友面对君王暴政时要弑君时。

在随着君王仓皇奔逃时。

面前这个君王,究竟是否值得自己一心维护?

但是事实告诉我们,面对这样叩击灵魂的拷问,他不曾犹豫。

正是无数英雄们的“跋涉谷行”,才引出了我们今天伟大的时代。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歌颂申包胥,总要多过于伍子胥。

尽管申包胥不曾在历史上留下太多痕迹。

因为时间会证明一切,人民群众的眼睛永远雪亮。

祝愿所有英雄都有一个踏实安稳的归所,让那颗为国上下求索的心能有所依靠。

夜深了,晚安。


往期文章:

为啥国外寄来的一句诗可以这么美?


注释:【1】来自《郑风·褰裳》。褰裳涉溱:撩起衣裳渡过溱水。

【2】其实这首《黄鸟》,是一首反映殉葬制度的诗歌,它的情感基调是哀伤的。

【3】朱熹《诗集传》:“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死。”

【4】有后人根据历史改编的京剧本《春秋二胥》。

【5】《左传·定公四年》: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6】伍子胥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施行残忍“鞭尸”的人。

【7】《史记·伍子胥列传》: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8】“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蹠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

【9】《左传·定公四年》: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透过这箱物资,我们能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