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才是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追求新书得到的是谈资信息

图片发自App


读《论语》感悟(1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故而能知新,就可以当老师了。

我们先不要以为这句自己听过了,也很熟悉,然后就忽略了。对于圣人的话,传了两千多年,我们得有个敬畏之心。先假设自己不知道,这样你才会去认真了解,否则很多大道理都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所谓“圣人不知,所以能知;小人知之,所以不知。”

只有从温故得到新体会才有资格做个好老师,一昧追求新鲜的事最多是谈资,是信息。但拿看书来说,我们就比每年看多少本书,而不是比温故看多少本经典的书。明明温故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而看书的本质不也是为了获得新知识新体会么?明明温故还可以减少遗忘,而看过一遍遗忘了又有多大意义呢?温故既然那么重要,为什么人们就不去反复看自己看过的书呢?

一方面人性喜欢追逐新东西,讨厌旧事物。有了新鲜事可以在交谈中让自己有优越感,再就是害怕别人都知道,自己会落后,所以不喜欢温故;另一方面不知道温故的价值,所以忽略温故;再有,听过了就以为自己知道了,所以不温故。

其实呀,这就是反映我们的人性!

我们有胜心、我们对旧东西缺乏敬意、我们自以为是。父母一跟你说道理,不但不先自我反省,而是立刻情绪就来:又开始讲大道理了,烦死了(我们前面讲过,孝,最难就是保持不耐烦的脸色);一听老师讲,便说又是那一套,没新东西。

什么是新东西?新东西不是你没有听说过的,而是你听过很多遍,却从来没有体会到的。要不断回头温习,不断在实践中对照琢磨,这才是温故知新。

我们总以为从新书上才可以找到新知识,其实从旧书温故的新体会更是新知识,而且往往更深刻。

我觉得这是智慧呀!人类几千年知识增加了不少,但智慧未必比古人多,毕竟人性是基本不变的。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连当时的首付子贡都认认真真请教孔子,而且从教四十多年,我们可不能忽视圣人的话。

其实底层的知识也不多,很多大道理我们去笃行就好了,都是普世的真理。我们不断追求新书、新鲜知识,只不过一个道理用各种案例还有逻辑不断论证而已,最后的结果很多得出的就是大道理。很多年轻人喜欢追捧畅销书,比如怎么提高读书方法论呀?其实道理你都听过,只是你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没有去实践过。然后就给老祖宗的东西贴一个标签:过时了。很多人看都没有看过《论语》,一听到就说太老了,封建的东西,没兴趣,然后就接着追求各种“新鲜”东西。

我们读书不能有胜心,我们要有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敬畏心,不要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知道,所谓“圣人不知,所以能知;小人知之,所以不知。”

在这里说一点,我们不要什么书都反复温习,而是要拿经典的书籍,因为这是经得起很多专家研究的考验了。可读可不读的书就不要读了,多花点时间去温习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温故才是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追求新书得到的是谈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