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龙鸟——第一只彩凤在我们的头上飞起

奈曼,是“热河生物群”集聚区,是中华龙鸟飞起的地方。

奈曼旗的远古文明是有据可考、有证可查的,奈曼旗的南部山区,在亿万年前,应该是海洋与陆地并存的美丽的生物世界,这些是化石给我们的答案。奈曼旗的土城子乡与辽宁北票四合屯相邻,四合屯是出土中华龙鸟的地方。如今,在辽宁朝阳博物馆陈列的龙鸟化石就是出土于北票四合屯,而这种龙鸟化石在早期发现时被当作恐龙,后来研究发现它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能飞的鸟。

龙鸟华石1996年8月12日,一个农民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的办公室,从布包里拿出一块从自家园子里挖出来的70厘米×50厘米的石头。石头上有一个清晰的恐龙造型,季强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块典型的食肉性恐龙化石。化石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吸引了季强,就是恐龙身上长着很短的纤维状皮肤衍生物。此后两个多月,季强多次到这块化石出土地辽宁北票四合屯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后来,他正式将这种化石上的生物命名为“中华龙鸟”,这就是朝阳中华龙鸟的发现。

通过对北票四合屯地区进行重点地质调查,初步确定,中华龙鸟存在于距今14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已发现的中生代生物化石包括6个门、14个纲、20类、93个属、141个种,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热河生物群”,是中国辽西化石宝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朝阳中华龙鸟化石与奈曼旗桃山化石同属“热河生物群”,且属于一个时代。由此可以设想,距今204亿—144亿年前,奈曼旗早期的南部山区,地面上有包括恐龙在内的各种爬行动物;上空飞翔着带有翅膀的恐龙;汪洋大海中,游弋着各类鱼、蚌、三尾拟蜉蝣生物以及其他水生生物,构成一幅生动的史前生物群落画卷。

如今,在奈曼旗已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达10多种(件),大部分出土于牤牛河流域。这些古生物化石的出土,恰恰表明了早在远古时期,奈曼旗的上空就飞翔着中华龙鸟。

1956年,在沙日浩来苏木境内牤牛河畔的水泉村拾到原始野牛角化石2件,颚骨1件。1959年,国家自然博物馆从新镇境内牤牛河畔拾到1枚长轴为18厘米、短轴为15厘米的鸵鸟蛋化石(现藏国家自然博物馆)。1976年,吉林省考古队又在其附近发现一枚大小、形状与上次相同的鸵鸟蛋化石。1973—1991年,在牤牛河畔的附近村庄,发现野牛角化石、野牛上颚骨化石、披毛犀骨化石和猛犸象牙化石(部分藏通辽市博物馆)。其中猛犸象、披毛犀是第四纪哺乳动物,属于札赉诺尔动物群,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地区,是东北晚更新世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代表,距今30000年左右。

在土城子乡桃山北麓,从大量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三尾丝蜉蝣生物化石,几乎片片岩石都有,三尾丝蜉蝣生物属侏罗纪生物,距今四五千万年。

在明仁苏木帽儿山出土猛犸象化石,在土城子乡杏树园子村出土野牛化石,在奈曼旗还出土了野马化石标本。

2002年,在奈曼旗新镇酒局子村发掘出一具较为完整的东北野牛化石。经内蒙古自治区有关专家初步认定,它是距今2万—5万年前东北野牛的化石。据测算,该野牛身高在2米左右,身长35米左右,体重在1500—2000公斤。这是内蒙古地区已发现的东北野牛化石中较为完整、较为罕见的一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距今7000—6000年前的赵宝沟文化也可间接地证明奈曼是中华龙鸟的生存地。

在席永杰与徐子峰合著的《红山文化与辽河文明》一书中记载:“1984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在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遗址西南500多米处挖掘了赵宝沟文化遗址,称为小山遗址。在遗址出土了一件磨光陶樽,装饰有猪、鹿、鸟三种图案,成为赵宝沟文化器物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远古先民将三种动物放在一件器物上,体现了赵宝沟文化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的风格。猪、鹿的形象,让我们想到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而神鸟奋翼垂天的形象,具有凤凰的原始风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断:小山陶樽上图案是中国最早的“龙凤呈祥”图,那么赵宝沟文化当之无愧成为中华民族龙凤崇拜的开端,而我们奈曼旗恰恰也是赵宝沟文化核心区之一。小山陶樽就是中国最早的龙凤呈祥图,赵宝沟文化是中国龙凤崇拜的开端。”而文中提到的兴隆洼遗址与奈曼旗土城子乡西土城子村古城遗址直线距离不足5000米,而奈曼旗又恰恰在赵宝沟文化分布区域内,足见龙鸟最早是从这里飞起的。

原载《奈曼旗文化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龙鸟——第一只彩凤在我们的头上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