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具备初步的数学语言理解、转化和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具备一定数学素养的基本标志,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之一。

    综观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语言的规范表达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的关注度明显下降,学生语言表达习惯不好、表达意识不强、不够规范、口语化、生活化等。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和学科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熟练地用富含“数学味”的语言进行提问和交流,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力。

    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应该包括以下四点:完整准确、清晰有条理、熟练流畅、有数学味。

    1.完整准确

语言表达要完整准确,这对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师首先得关注训练学生完整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思考过程、结果等。

如在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教学中,根据教材提供的有关信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解答。当提问“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时,学生响亮地回答:“13。”进一步引导:“你们能说得完整一点吗?哪个国家比哪个国家多多少枚呢?”学生马上纠正过来,完整地说:“美国比俄罗斯多13枚金牌。”

    2.清晰、有条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训练学生用清晰而有条理的语言讲出自己的思路、过程和结果,从而加深方法的掌握、技能的提高。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

    如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教学中,基本方法是“凑十”思想,学生口算时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思考过程,教学初时必须让学生有条理地叙述,再逐步内化、简化思维过程,这样才能熟练口算。如“9+4”的口算过程,可以结合实物操作或演示,让学生清楚、有条理地表述:先把4分成1和3,9+1等于10,10+3等于13,所以9+4=13。从个别学生说到小组说、集体说,再比赛说,让学生在反复说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熟练流畅

    训练学生语言的流畅性,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帮助学生对临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正确判断,迅速作出决策。

    教学时尽量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训练学生连贯地说,避免断断续续、颠来倒去,或重复不清。对于比较长的语言表达,可以采用教师示范、学生跟说、同桌互说、集体说、小组说、指名说等形式,让学生熟练流畅地表达。

    4.有数学味

    数学语言自然还要有数学味,必须把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味的语言。如某一天去散步,要经过构成三角形的两条路时,让学生选择:抄近路该走哪一条?为什么?学生很明确地选择了沿着斜边走,理由是另一条路远,有一个转弯。显然学生是知道结果,有点感觉,但不能规范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又如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教学中,初步认识时,学生用自己的生活语言说:“正方形是方方的,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是长长的,两条边长,两条边短。”进一步学习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叙述: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个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长度相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