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

痛苦是因为执念,执念是因为停留于事物的表象,无法察觉其事物本质的演变规律而造成的结果。

正所谓“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只有不执着于事物表象之上,才可称之为智者。

因为在这个世上,任何事情都不是恒定不变的,事物的好坏同归于一,而“一”并非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象,而是一个统称,包含了事物的演变,起始到结束,更包含了事物的好坏状态。

《道德经》之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起始于道,道生出一,这个一包含了事物的不同面,不同的演变状态,也包含了事物循环往复,生灭转变的规则。

一个人只有站在道的角度去看事物不同的演变状态,才会不执念于事物的片面之中,这就是超脱于世俗表象的智慧。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知成之必改,则求成之心不必太坚;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

既然知道成功必定会有失败的伴随,那么追求成功的意愿就不必太执着;既然明白有生必有死的道理,那么对于养生之道就不用太花心思。

事物有成有败,这是事物的演变规律,人生有生有死;这是人这一生必然存在的状态,好坏、成败、生死,这都是代表了事物不同状态的演变。

所以面对世事的时候,能了解事物的所有演变规则,就不会只注意事物的表象,这个时候也不会停留在事物的某一片面状态中,更不会因此轻易的生出纠结之心,从而摆脱执念。

就像佛家说,人生的每一刻际遇都是“因缘和合”共同组成的切面状态,在人生这个错综复杂的因果状态之中,很多事情都不是恒定不变的,会有着各种不同的状态出现,而我们的主观感知总会执着于事物的交合点之中。

智慧的人能够坦然顺应,而愚昧者只能固执执着。

能顺其自然者方为智慧,在人生中,也能因为自身的坦然而变得更加随和;反之,无法摆脱执念,身处于局限之中时,则处处受拘束,一言一行都会带着枷锁,这便是执着的痛苦。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列御寇给伯昏无人表演他的射箭技术,把弓拉的很满,同时在手臂上放一杯水,箭射出去的时候,每一只箭都可以正中靶心,而列御寇好像一个木偶人一样可以不动声色。

伯昏无人说:“这是有心射的箭,还不是无心射的箭,我要和你登上高山,站在高耸石头之上,下面是万丈深渊,你还敢射吗?”

于是伯昏无人登上高台,脚踩危石,脚下万丈深渊,背对着深渊向后退,脚跟一半悬空。

他请列御寇上来,列御寇害怕的趴在地上,站都站不起来,冷汗直流到脚跟,伯昏无人便说:“至人,上观青天,下测黄泉,纵驰八方,神色不变,现在你惊慌失措,神色不定,想射中目标就很难了。”

因为身居于悬崖之上,脚踩于危石之间,自己的心不再是自由的,而是由恐惧造成了枷锁,这个时候连站立都很艰难,更不要说还去正常射箭,这就是心有枷锁对自己产生的影响。

人生也是如此,当一个人过度在意某一个片面时,就好像脚踩危石一样,内心也会形成约束。

好的人生是能够顺应事物自然状态演变,不局限于某一个片面之中,才能真正逍遥的度过这一生。

有一天,一个名刹古寺来了一个侍女,想要剃发修行,这个侍女年轻漂亮,还有一种不可侵犯的气质。

当时住持就拒绝了她的要求,原因很简单,因为虽有女子遁入空门,但是修行对于女人来说太困难,而且因为女子本身貌美,到时候未能修成正果,反而玷污佛门,所以感觉不太合适。

而侍女听了之后,就在寺庙门前跪了三天三夜,住持最后被她诚心打动,于是剃发修行,取名慧春。

慧春就住在寺庙旁边一个小尼姑庵里,为人平易亲切,看见来往路人都会端茶送水。

有一天慧春捡了很多柴堆在庵前生火,随后自己坐在火旁坐禅入定,住持听了之后赶忙去看,问她:“慧春,你在里面打禅热吗?”

而慧春平静的回答说:“冷热不知。”

这一句“冷热不知”之中藏着人生最好的态度,就是顺应自然,并非是真的不知,而是不入心,察觉事物生灭之理之后,一切随其自然。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自然演变的状态,而一个正确的认知与伟大的人格,一定是具备完美的心智,能够应对人生的好坏变化,而不是轻易的随着世事变幻,轻易的执念于一时得失变化之间。

不管这种认知是经过世事锤炼得到的返璞归真,还是本身就有高于世俗的智慧,这样的精神,才是真正觉醒的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