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交互界面”的使用体验。
本文所说的“交互界面”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由用户通过一定的操作而产生交互效果的界面,这些交互效果可以是一种界面的反馈,也可以是通过交互操作后产生一些动作,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按照这一定义,“交互界面”可以有很多,如传统的硬件操作面板、触摸屏、软件使用界面等,下面我就分别进行举例,聊聊这些交互界面的各种体验点。
硬件面板-电梯楼层选择面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硬件面板,其中有两种面板的使用较为频繁,那就是电梯楼层选择面板和电视遥控器,这里先聊一聊前者。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家所在大楼或者公司所在商务楼的电梯,楼层选择面板往往是密密麻麻的楼层按钮组合,是否对大部分人,特别是有“密集恐惧症”的人不太友好呢?
一般情况下,楼层较少的还好,但一旦楼层较多,那么面板会是非常恐怖的一长块,从上到下,楼层按钮密密麻麻排列,而且灯光昏暗,按电梯的人往往需要低下头仔细辨识。
而在上班的高峰时段,这时电梯的运营压力达到最大,每部电梯几乎都挤满了人,这时候一般会有人叫“##楼,谢谢”,靠近电梯的人一般也会帮忙。
凡此种种,让电梯的使用体验大幅度下降。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国外一家酒店的电梯楼层按钮,只有简单的1~5数字按钮,且按钮都比普通电梯的要大,非常清晰。当需要去两位数的楼层时,只需连续按两个数字即可;显示屏中显示的当前所在楼层数字也是非常大,且没有其他任何冗余信息。
更好的体验其实是无需任何操作,在电梯轿厢中没有任何需要操作的硬件面板,只有一个极简的交互终端,如刷卡终端。以下是我的一些设想:
1. 刷工卡或房卡定位楼层
对于大型商务楼和酒店,可以考虑对每位员工或者客人进行统一管理,并将其所在楼层信息录入工卡或房卡中,这样只需在进入电梯后进行刷卡,就能定位到所在楼面。
刷卡的好处一方面是定位楼层,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大楼。当然,现在很多高档的商务楼宇还在底层的电梯入口处配备了刷卡进入设备,实现了一种双保险。
而商务楼场景中,会有很多非本大楼人员拜访的情况,如不同公司的面试人员、不同公司的到访客户等,这种情况下可以由公司相关的负责人向大楼的物业公司报备,提供来访人员的楼层和身份信息,由物业公司先行分配临时卡,在底层前台对人员身份进行审核后,将临时卡分发给对方,在对方离开后进行回收。
当然,这种方式可能比较繁琐,涉及的流程也比较多,那么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呢?
2. 共享式APP定位楼层
这里我从电动车厂商的车控APP获取了一些灵感。这些车控APP除了可以实现电动车的开关门等功能外,最重要的就是分享功能,即当自己的朋友或家人临时需要用车时,不需要把传统的钥匙转交出来,而是直接在APP上进行操作,将车辆的使用权限远程授权给对方,对方只要在自己的APP上接收到授权成功的信息,即可在这一时段内用自己的手机作为车控钥匙。
那么,是否可以做这样一个APP或小程序,提前让来访者或面试人员进行下载,公司对接人员只需将预定时间段的电梯权限开放出来,被授权人到来时,在电梯中刷一下手机,就可以直接去往公司所在的楼层。
硬件面板-电视遥控面板
和电梯面板类似,电视机的遥控面板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
我家使用的网络电视遥控面板,上面有着大量密密麻麻的按钮,最重要的频道切换按钮和音量按钮作为高频使用区域,没有通过一些效果进行突出。
而与此相反,现在很多电视机厂商自带的遥控器则基本遵循最简设计原则,在面板上仅保留一些必要的按钮,并对这些按钮进行了一定的放大,大大方便了日常的使用。
现在很多手机也带有“虚拟”电视遥控器,也就是一个APP,经过一些简单的操作后,就能代替实体遥控器对电视实现遥控。
而这些APP自然是自带了互联网基因,其界面设计的极简性和人体工学的符合度绝对不亚于电视厂商的实体遥控器。
触摸屏
触摸屏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早已变得无处不在。在第一代触摸屏智能手机问世的那一刻,可以认为是真正开启了触摸屏时代。现在触摸屏早已无处不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语音交互平台、车内娱乐系统,甚至是会议室里的大型平板电脑,都是可以进行交互的,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大量的便利。
这里我想说一下其他触摸屏,和手机等成熟触摸屏相比,这些触摸屏的体验差了一大截,最关键的是不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是落后了一个时代。
触摸屏本身并没有体验之说,因为目前的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基本不会出现按键失灵等基本问题。
真正影响触摸屏体验的其实是其界面设计,以及隐藏在其内核的流程。
我这里就以某医院的挂号终端为例,看看是否有改进空间。
大家知道,正常的挂号流程一般会是这样,首先是要知道你是谁,也就是识别出病人的身份,然后你自己就要选择需要挂号的科室,进一步需要选择时间或者是否为专家号,确认完毕后进行付费。
如果流程仅限于这几个的话,那么体验还是比较好的,因为符合每个人对于正常就诊逻辑的期待。
而我遇到的挂号终端在“病人识别”这个环节做得不太理想,当然,这个也和整体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密切相关。
在病人识别环节,有两种不同方式的刷卡终端,分别对应两种不同的就医卡,而一旦有了选择,往往会成为体验的重灾区,病人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比如我自己的是什么卡(每个人对于手中卡的命名也是不一样的),哪一个终端才是我这张卡所匹配的。
现在很多医院在刚刚引入挂号终端时,都会号召一些志愿者对病人进行指导,其实很多时候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因为在体验设计足够好的情况下,是基本不需要志愿者进行指导的,当然老人除外。
而且,在刷完卡之后,还需病人在触摸屏上选择是什么样的卡,这个对病人而言就是一种逻辑上的重复。
这个时候,如果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能够使携带不同就诊卡的病人能保持一致的极简体验,不用让病人思考,或者由他人进行指导。比如,是否可以设计成一种刷卡终端,无论使用怎样的卡,都能在相同终端上进行刷卡,而且不需要额外的点击。
当然,这样的体验提升是需要依靠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对技术进行升级改造的,对服务提供商而言,花费在体验上的时间和精力其实都是有价值的,能够减少客户进行判断,甚至猜想的过程,让客户无师自通。
软件使用界面的体验
软件使用界面的体验是互联网或科技型企业重点研究的对象,因为好的界面使用体验对于客户满意度,甚至是企业形象至关重要。
界面使用体验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设计方法论只是其理论基础,最关键的就是在真正开始设计之前所涉及的各种学科,比如需求分析、心理学等。很多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大厂都在进行深度研究,我这里结合自己的过往经历举一个PC端软件向导页的例子。
我个人一直是向导页的坚定支持者。对于很多复杂系统而言,要完成一个配置任务,往往需要配置多种功能,而这些功能又不可能集中在一个页面上,而是经常会出现在不同页面上,这时就需要配置人员非常熟悉各个界面的功能,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切换。
而很多情况下,系统操作人员并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而只是这个系统的使用者,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模块,因此,对于这样的人员是需要有一定的辅助措施。
向导页面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和其他功能页面不同,向导页面是以典型场景或任务为主题设计的,围绕每一个特定场景,都会设计几个专门的页面,将分散在多个页面的功能融合进来,每一步完成之后,都自动跳到后面一步,直至最后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其实有一种“傻瓜式”的体验感,这也是一种高体验的表现。
无界面趋势
从体验的角度而言,任何用户体验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在无需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就能实现自己的所需要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就是一种无感体验。
当然,目前很多体验还做不到这一点,因为真正的无感体验是需要很多先进技术和算法加持的,无感体验越高,其内部的技术复杂度也越高,开发和测试成本也越高,因此大部分企业尚无法做到这一点。
那么,我们退后一步,是否可以通过简单的“一次操作”就能实现自己所希望的结果呢?比如简单的一次按钮操作、一次按键操作、一次刷卡操作、一句话。
这种一键操作的体验其实已经在很多APP上实现了,比较典型的就是手机清理功能,按下“清理”按钮之后,软件即刻开始进行清理,直至清理完成,并告知清理结果,和此次清理带来了性能上的提升比率。
当然,在清理的短暂过程中,一般也会有一些视觉上的动态设计,这些动态设计一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很强的视效,呈现出清理的动态,作为吸引用户眼球的主要视觉对象,而将过程中的清理详情进一步弱化,一般是减小字体,并且是一过性的显示,不会与清理动态视效产生视觉冲击力上的冲突。
题外话:数据分析交互
除了上述举的几种类型外,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介质是可以归入“交互界面”这一范畴的。
交互界面其实重点强调的是交互,这其中涉及了两个层面的交互,一种是用户通过界面上的各种按钮或按键与界面本身实现交互,另一种就是界面用户与界面设计人员的交互,前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
有时候,隐性交互也会走向显性化,这就是我要说的另一种“交互界面”,即具有交互功能的电子文档,这里以基于Excel的数据分析文档为例。
在职场环境下,数据分析文档具有强流转性,比如各个部门的领导通过将数据分析文档流转到分管的高管这里,汇报自己部门在某个时间周期内的工作情况。
好的数据分析文档一定不是各种数据的简单堆叠,或是主次不分的信息聚合,而是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在保持数据完整性的情况下,思考对于不同数据类型的最佳呈现方式,然后对各种维度结果进行适当的排列组合。
另外,还需要结合流转对象的需求,预先设计一些切换按钮,供阅读者通过简单操作,在不同的分析维度之间进行区分,这些切换按钮其实就是一种交互,数据分析文档也转变成了一种交互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