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敦煌艺术的唯美与空灵,想去敦煌但又去不了?看这本书就够了

最近,看到某平台上的旅游摄影师,在敦煌为游客拍摄的美轮美奂的敦煌飞天照,真的是堪称惊艳呀!哪怕是身上满是刺青的彪形大汉,穿上古装,站在茫茫大漠的黄沙上,也照样可以彩带飞舞,拍出仙气十足的敦煌飞天照。

我们的敦煌飞天仅用两条飘带就表示了飞翔,气韵生动而又优美高级。真正有一种妙手偶得、浑然天成的感觉。

作为一个有敦煌情结的人,连买台古筝都会特意选敦煌牌子的我,也恨不得马上就飞到敦煌,也拍一组美美的飞天照,亲身感受一下历史与现在的碰撞,用心领悟一下远古的呼唤。

可是,无奈疫情当前,也只能从别人的照片中饱饱眼福。不过,庆幸地是,我遇到了一本有关敦煌的好书,也就是接下来想分享给你的这本《敦煌壁画漫谈》。

这本书可是敦煌研究院拿出的“压箱底”的宝贝,为我们倾情提供了多张珍藏洞窟图片,呈现出来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虽然暂时不能去到敦煌亲自一睹历史留给我们都芳容,但看了这本书,至少可以弥补一下暂时缺席的遗憾,并且让我更加喜欢敦煌,也更加热爱敦煌壁画了。

01 最懂敦煌的作者父女

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敦煌研究院创始人常书鸿。对于常老来说,敦煌就是他的生命,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敦煌这个第二故乡。在去世的前几年就心心念念地嘱托亲人说,哪怕死后也要把骨灰送回敦煌。

最后,也终于得偿所愿,有部分骨灰被送回了他工作了一辈子的敦煌千佛洞。老爷子生前在敦煌奋斗了一辈子,死后也伴着九层楼叮当不息的风铃,与那窟群中的飞天永远翱翔。

常老是敦煌学的奠基者,没有人比他更懂敦煌。常书鸿老先生是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临摹过数张敦煌壁画。正是因为有了他,才使得远在西北边地的敦煌石窟逐渐为世人所知。没有他,也就没有今天的敦煌。

常老先生曾经对全家人都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世。不过,如果真的再有一次托生为人,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还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做完的工作。我的人生选择没有错,我没有一件让我后悔的事。”

《敦煌壁画漫谈》这本书的主编是常书鸿老先生的爱女常沙娜,她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临摹敦煌壁画,一直在延续对敦煌的守护与传承。

常老先生去世后,常沙娜教授为了完成对父亲弘扬敦煌的承诺,也为了唤醒更多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历时20余年,收集了常老先生发表在各种媒介和内部资料中,记录敦煌文化的文字,出版了《常书鸿全集》。这套全集一共有10卷,这本《敦煌壁画漫谈》是其中的第2卷,收录了敦煌莫高窟壁画图案等的论著。

所以说,这是一对最懂敦煌的敦煌专家父女,用毕生的心血所书写的敦煌壁画漫谈,绝对是研究敦煌的首选著作资料。

02 最全最详细的壁画讲解

《敦煌壁画漫谈》整本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敦煌石室画像,一部分是敦煌壁画集。书中臻选的都是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敦煌壁画珍品。

从历史时间上来说,上至公元四世纪时候的两晋南北朝时期,下至近代的明清时期。

从主题上来说,每个朝代都根据壁画的图像寓意、题材特色、绘画技法、临摹保护,以及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等,分门别类地用不同的章节娓娓道来。

从图像上来说,很富有时代特色。在魏晋时期,敦煌图案的纹样主要以几何形和龙虎等动物的形象为主。到唐朝的时候,就渐渐演变成了以旋转自如的藤蔓卷草花叶等植物形象为主。

唐代的图案继承了汉代艺术奔放活泼的民族传统,这时候的植物图案的枝叶花果,或是呈现带形或是呈现圆环形,但整体来说,都是比较有条理和秩序的,表现出了动的感觉。

整株植物上既有初生的枝芽、含苞的背垒、盛开的花朵,还有累累的果实,比如莲子、葡萄和石榴等都栩栩如生,整体呈现出连绵发展的气势,像行云流水一般,从头到尾都是蓬勃向上地生发滋长。

这个时期的壁画通过丰富的主题,艳丽色彩的烘染,也把中国的图案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

另外从范围上来说,既有汉代本土的绘画,也有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的影响。整体来说,敦煌壁画就是从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时代传到西域的犍陀罗艺术,与汉民族艺术接触后的一种新的创作。

从形式上来说,早期的壁画体现出了一种由汉代生动活泼的艺术传统,结合了庄严肃穆的佛经内容所产生出来的“动中有静”的艺术风格。到了隋代的时候,壁画更侧重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人物身体和面相的描写更为圆润细腻,可以看到“直眉曲发,丽服靓妆”的美丽女子形象。在颜色的使用上,除了丹青石绿素对照的颜色,还加上了辉耀的赤金点染,呈现出了金碧辉煌的画面效果。

到了唐代的时候,就到了中国佛画灿烂的时期。在莫高窟现存的全部480个洞窟中,有212个都是唐代修建的,其中大约保存了10万多米的精美灿烂的壁画墙。

《敦煌壁画漫谈》这本书通过生动有趣的解说和精湛绝伦的图片,向我们全方位地展示出了敦煌壁画艺术的美轮美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顿感流连忘返。

03 最有温度的敦煌故事

《敦煌壁画漫谈》这本书,画里画外,都是娓娓道来的动人故事。

先说说画外的故事。

作者常书鸿老先生曾经是留法多年的大画家和知识分子。法国的留学生活条件优渥,那时候的常书鸿过得是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后来他偶然有一次在塞纳河畔的书摊上,见到了柏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从此他的命运就再也跟敦煌分不开了。

回国后,他带着全家去了荒凉西北大漠中的敦煌,并把家安到了那里。可是敦煌的条件实在是太艰苦了,那里的冬季漫长而寒冷,滴水成冰。经济的窘迫,自然环境的威胁,对于这个曾经堂堂的法国留学生来说,那种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也正是因为实在是无法忍受这种艰苦的条件,常书鸿的妻子扔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离家出走了,再也没有回来。然而常书鸿还要工作,无暇顾及家里,只好让年幼的女儿常沙娜从中学退学回到千佛洞,一边照顾年幼的弟弟和父亲常书鸿的生活起居,一边跟着父亲学习临摹壁画。

即便如此,常书鸿对女儿的要求依然非常严格。他一方面给女儿制定了周密的文化学习计划,专门请了知名的业内人士帮助女儿补习文化课和绘画,并要求女儿每天必须早起练字,学法语。

然后带女儿一起去上班,并且对女儿的要求一丝不苟,都是按照大人的标准和数量来要求女儿。女儿每天要临摹跟大人一样数量的壁画,当然,常书鸿也会在每个环节上耐心指点女儿。

就这样,常书鸿把女儿培养成了优秀的敦煌艺术的传承人。

关于常老先生,还有一个非常好玩的小故事。当年敦煌只有鸡,没有鸭子和鹅。常老先生从重庆回敦煌的时候,就带上了一对活鸭和一对活鹅,装在竹筐内并固定在卡车前面,让女儿负责沿途喂食。

在路上长途跋涉了1500多公里,历时一个多月,他们一行人马才终于到达了敦煌。到了来年春天鸭子生蛋以后,开始繁衍生息。从此以后,敦煌地区才有了鸭群。

常老先生还从四川带回了各种花籽,播撒在千佛洞的生活区,到处都是开的姹紫嫣红的漂亮鲜花。并且常老先生还每年都会种植树木,几十年下来已经形成了大片的树林,对改造荒沙戈壁的自然环境来说,这是件百年大计之举。

说完了画外的故事,再说说画内的故事。

敦煌壁画主要分为两种:本生故事画与大幅经变画。这些壁画中,有很多远离人群的神话。比如,第285窟壁画整个窟顶描写的都是伏羲、女娲、龙他、飞马、羽人、震雷、兽精及星辰等神话角色,这些神话形象,气势上以动为主,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地。

第257窟则用三段制版表现了佛传故事的演变:第1段,落发出家;第2段,降魔成道;第3段,入涅槃。

第254窟北壁的萨垂那太子本生故事画,描述了萨垂那太子为救七虎舍身成佛的全部过程。大意是说,三个太子外出打猎时,看到山中有一只生了7只小虎的虎妈妈饥肠辘辘。其中最小的太子萨垂那担心,母虎没有食物吃会饿得把小虎吃掉。他为了救七只小虎,就主动让母虎吃了自己,也因此成了佛。

当然,这些壁画画面当中,也穿插着各种有关人民生活的特写。我们可以从中直观清晰地看出当时的服饰、礼制、生活习惯和真实的生活感情。

比如,《马夫与马》这幅画中,就描绘了北魏时代赤足裸臂的马夫,用力驾驭一匹骏马的故事。在《伐木者》那幅画中,反映了隋炀帝奴役人民修筑运河和宫室的故事。另外还有《舞乐》《狩猎》《纤夫》《雨中耕作》《百戏图》等画面,也都分别反映了当时的各种不同的生产生活场景。

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都能给我们带来或是内心的滋养,或是心灵的震撼与洗涤。相信只要一读,你就会爱上它们。

04写在最后

《敦煌壁画漫谈》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没有艰深难懂的学术语言,也没有高高在上的阅读门槛,只有轻松好读的敦煌文化常识,还有画里画外的各种非常有温度的故事。

本书不仅能够带我们读懂敦煌艺术,还能带我们了解艺术背后的故事。它就像妈妈温柔的双手,指引着我们亲自去抚摸历史的痕迹,触碰先民的生活和灵魂,带我们层层深入地读透敦煌,读懂中国。

没时间去敦煌?因为疫情去不了敦煌?去过敦煌却来不及一一细看?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想要读懂敦煌,好好读读《常书鸿全集》这套书就够了,想要了解敦煌壁画,好好读读《敦煌壁画漫谈》这本书就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喜欢敦煌艺术的唯美与空灵,想去敦煌但又去不了?看这本书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