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把网络当成“安全岛”?

越来越多的孩子迷恋网络、迷恋手机,经常看新闻报道有些孩子上网上的连学都不上,甚至自己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我之前做老师时,接触过好几个这样的孩子,最小的一个是六年级的,最大的一个是高三的。父母很是苦恼,但又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孩子到处求助,只是都是收效甚微。

我经常很好奇这些孩子从小都经历了什么,一个人肯定不是无缘无故变成这样的,背后的原因可从孩子的成长经历发现些端倪。

武老师认为,幼童时代,父母无条件的爱就像是在打造一个安全岛,心中有了安全岛,孩子才会信心十足的探索世界、和人交往。他们深信如果受伤了、受错了,可以随时回到这个安全岛上来。许多孩子之所以迷恋网络,一个常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一个可靠的安全岛,他们被父母、学校遗弃了,他们的安全岛四分五裂,于是他们去网络上构建新的、虚幻的安全岛。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高中室友:刘蝶。

我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她的眼睛很漂亮,人长的高挑又瘦,虽然皮肤黑点,但整个人还是比较好看的。

那时,她成绩不太好,在班里几乎是“小透明”。但据我观察,她很聪明,理解问题很快,但就是不学,每天就是混日子。她几乎把睡觉之外的所有精力都用来看小说,各种各样的小说,以言情、玄幻为主。

据她说,她的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看小说了,到高中的时候她看过的小说能堆满整个房间。

我说,你为啥那么爱看小说呢?有那么好看吗?

她说:你不懂,这是我的世界。

那时我还只是一个学生,只觉得这句话很文艺,没多想其他。

有一次,她又一次上课偷看小说,虽然做的很隐蔽,但还是被窗外巡逻的班主任看到了,不仅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她,还把书摔在了她脸上,然后让她在走廊里罚站,而且要把家长请来。

就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刘蝶的情况: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有一个弟弟,跟着爸妈,她从记事起就在姑姑、姨、婶婶、姥姥家轮流寄养,她都没见过几次爸妈,只知道她爸妈在外地打工,每次没有生活费了,她会跟亲戚说,亲戚帮她打电话要。

就这样,过了很多年,她从最开始期盼父母回来陪伴自己,到对父母没任何感觉,在不在都行。老师要求请家长,她怎么着都不同意的,她觉得她的父母没资格来。后来,班主任没再强制她请父母,罚了她100块钱,让她长记性,如果接下来不看小说了,就把这100块钱还给她。

可是,那之后,她更加疯狂地看小说了。常常是,宿舍关灯后,别人偷偷拿出手电筒学习,她偷偷拿出手电筒看小说,有时跟入了魔似的,看到天亮。

后来,高考落榜,走投无路时,她老爸给她花了几万块钱让她去武汉上了一个野鸡大学,本想让她学点知识的。

结果,她大姨大一的时候接触了网吧,开始了网恋,有一个男孩子特别喜欢她。她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亲手绣了一幅巨型十字绣,在大一下学期跟那个男孩子现实中奔了现,不久她就怀孕了,只得休学,直到被退学,她都没再回过学校。

听其他同学讲起,才知道,那个男孩子骗她说自己家里如何如何富有,而且待她特别体贴。结果去到男孩家才发现,那个男孩父母早亡,是爷爷养大的他,奶奶也早就去世了,家是在一个山沟沟里面,交通闭塞。男孩子也不是大学生,连初中都没毕业。刘蝶当场就想走了,但一想到那个男孩子对她的种种好,自己如今又怀孕了,一狠心一咬牙,留了下来。

只是,接下来,便是无尽的折磨。丈夫没啥文化,在镇子上做零工,经常今天有活明天没活的,她坐月子时,天寒地冻地,没人帮她,她父母因为她当初不听劝,早已不来往了。

哎,想想都是无尽的心酸。

美国临床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认为,对于一个幼儿来讲,父母的无条件和积极关注是至关重要的成长因素。他们无条件的爱他,不向他提任何要求,也不谴责他,他们只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孩子而爱他、呵护他,无论他有什么缺点,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幼儿就会在心中形成一个安全岛,爸爸、妈妈的爱就是安全岛的基石,他非常自信的去探索世界、去建立关系,并不特别惧怕受到伤害,因为他深信如果他受了伤,如果别人拒绝他、不要他,他可以回到这个安全岛上来,爸爸妈妈会爱他、支持他。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安全感会逐渐沉淀为一种潜意识,有了这种潜意识的成人会信任值得信任的人。例如儿童时期信任爸爸、妈妈那样,他们很少猜疑别人的心思,但如果有明确的理由告诉他,一个人不值得信任、不值得爱,他们会坚决的离开这个人,而少做蠢事儿,他们也会受伤,但他们的伤口总是会比较快的痊愈。

寄养,等于被抛弃。这种无助感贯穿了刘蝶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为何把网络当成“安全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