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子城:太行陉上的雄关漫道,秦赵“长平之战”自此开启

在古代,晋冀豫三省往来太行山共有八条主要的通道,被称为“太行八陉(音同行)”,自北向南分别为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和轵关陉。而其中的太行陉是连接山西、河南两省的必经要道之一,这条神秘的古道蜿蜒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间,因其形状似羊肠而有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羊肠坂道。

【羊肠坂道】

在河南省沁阳市常平村西北约1公里处的羊肠坂道之上,坐落着一座小城,因其城形状似碗且又狭小,故名碗子城。据《河内县志》记载:“太行山顶,其路羊肠,百折中有一城,地仅一亩。唐初筑城,以控怀泽之冲。其城圆而小,故名(碗子城)。”

【碗子城】

碗子城虽名为城,但其实只是一座关隘,镇守在太行陉南端,是天井关南侧的第一道屏障。因位于豫晋交界处,对于碗子城的归属问题,河南山西两地说法不同,而碗子城本身也是河南山西的分界处。2011年,碗子城还成为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的取景地之一。

【《一九四二》剧照】

碗子城整体近似椭圆形,直径约30米,城高7米左右,城内筑有楼梯,墙宽约5米,全部为本地山石垒筑,坚不可摧,东西侧各开一门。原城靠近山体的部分为上下两层,现上层已坍塌。站在碗子城的城墙上往下面看,蜿蜒曲折的羊肠坂道在太行间迂回环绕,如果是车队或者马队通过,并无其他道路可走,碗子城虽小,但卡在太行陉的咽喉上,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羊肠坂上的碗子城】

【东门】

【东门内侧】

【西门内侧】

【城内建筑(上层已坍塌)】

碗子城东门嵌着一幅石刻的牌匾,上书“南通伊洛”四字,伊洛泛指的洛阳和中原地区;西门上面则写着“北达京师”。为什么不是北达三晋或者太原呢?其实是因为洛阳甚至是关中一带的人去北京,因山西富庶太平,很多人会选择从洛阳出发,先穿太行陉到山西,然后再通过飞狐陉或井陉到达北京;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作为大唐李氏王朝的龙兴之地,太原在唐朝时也被称为北京。

【西门】

【东门】

碗子城虽小,但也五脏俱全,除了修有东西两侧城门之外,在城外靠近山崖处还建有一道羊马墙,属于碗子城的防御性工事,将临崖处的城墙悉数包围在内,防止敌人从山崖攀爬而上。

【羊马墙】

太行陉作为中原与三晋地区的往来要道,历朝历代这里纷争不断。有史料记载的战事就有50余起,而这些战事又或大或小改写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战国后期,秦将白起带领秦军就是从这里直达上党,开启了最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史记》载:“(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年),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年(前262),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南阳”和“野王”指的均指今沁阳一带,"太行道"就是太行陉的前身。白起截断太行道,断绝了韩国上党郡与韩国国都(今河南新郑)的联系,使得上党郡成为韩国的一块飞地。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想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但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于是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但这个行为也彻底激怒了秦国,秦国遂决定出兵攻赵。

公元前260年初,秦昭王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的百姓。同年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双方互有胜负。赵王对廉颇坚壁清野的战法颇为不满,又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将主帅换为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而秦国却针对性的将主帅换为名将白起。

赵括到任后,一改廉颇固守的策略,主动进攻秦军,但始终无法攻破秦军建筑的堡垒。而秦将白起则命令一支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队骑兵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支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附近),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时年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赵括无奈又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剩下的士兵向秦投降。除了240名娃娃兵被放回赵国之外,其余赵军皆被白起坑杀。

长平一役,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赵国再也无力单独与秦军抗衡,同时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秦统一之势已成不可逆转,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即将临降。

宋代初年,太祖赵匡胤御驾亲征泽州,破碗子城,遇山石阻路不能通行,便先于马上负石,六军皆仿效之,即日平石为大道,遂至泽州大败后周大将李筠。元代军队攻陷晋宁路,明初大将冯胜取怀庆,攻泽州、潞州,均先克此城,而后进军北上。

【西门】

羊肠坂道大部分都是由就地取材的青石块铺就,宽约两米,一些青石上还有马蹄长期踩踏行成的坑洞。路边的大石头上刻有四个大字——古羊肠坂。网上传说是清末两代帝师翁同龢所题,但事实并非如此,石刻上明确题有“全州蒋琦龄题”。蒋琦龄是广西全州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九江、汉中、西安知府,四川盐茶道、翰林、顺天府尹等职。

【“古羊肠坂”石刻】

【马蹄印】

曹操一首著名的诗《苦寒行》,其中写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很多人认为写的就是这条羊肠坂道,但事实上,该诗写的是公元206年曹操率军讨伐高干平定并州时翻越太行山的情景。当时曹操的大本营邺城位于今邯郸南部,并州大约在长治上党一带,曹操带兵从邺城攻打并州应该不会舍近求远走太行陉,可能性更大的是走滏口陉。因此《苦寒行》中的“羊肠坂”可能只是一种泛指,说的就是如同羊肠一样的山间小道。

但是李白却是极有可能走过这里。在李白的诗《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写道:“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因为当时李白是从洛阳去往太原,所以很有可能走的就是太行陉,而“摧轮不道羊肠苦”很明显是受到了曹操《苦寒行》的影响。

白居易也曾行走于此,由于道路险阻,写下了一首《初入太行路》:“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若比世路难,犹自平于掌”,以太行陉的崎岖不平来映衬官宦仕途更加艰险。

从碗子城沿着羊肠坂道往西约100米,右侧有一条山道就可以到达孟良寨。孟良寨其实就是一段保存的较为完整的石制城墙,总长达一千多米,传说为北宋大将孟良所筑。但全国孟良寨有20处,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地都有,仅河南有据可查的就有9处,因此推测孟良寨其实也是一个泛指,可能就是孟良创制的防御工事的统称。孟良是北宋的大将,在民间被演义为杨六郎的部将。

【孟良寨上古石墙】

但也有专家认为这段城墙应该属于战国时期赵国南长城的一部分。在形制上,这段长城也与新乡辉县、卫辉等地的赵长城结构相似,基本上都是沿着太行山脊或山背依托地形之利而建,均由青石垒筑约两米高。如果属于赵长城的话,其历史应该超过2200年,而现在依然非常坚固。

你可能感兴趣的:(碗子城:太行陉上的雄关漫道,秦赵“长平之战”自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