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味道之豆腐

    这次我想说说豆腐。

网图侵删

    相传是在公元前164年,由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所发明。距今天已经2100多年了。一天,豆汁与石膏偶然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固体。刘安无意间品尝,发现其味道鲜美,为之取名“豆腐”。

    我记得小时候我爸妈在广东打工,把我和我弟托付给外公外婆,外婆家就在我们村大队对面,印象中那个卖豆腐的老爷爷挑着担子在大队门口一块一块的卖豆腐,豆子的香味吸引了好多人排队买豆腐,外婆也拿着家里的盆去买一块豆腐,中午就煮一碗白菜豆腐汤,我最喜欢就是豆腐汤泡白饭加一点豆瓣酱,豆腐就这样吃有点没味道,放点豆瓣酱里的辣椒豆瓣简直是绝配。

      奶奶家住在山沟沟里,挑着担子卖豆腐的老爷爷从没去过那里,所以记忆里在奶奶家吃到豆腐都是奶奶自己做的。奶奶家院子边上还有石磨呢,小时候看奶奶把泡好的黄豆和着水舀进石磨洞洞里,爷爷一圈圈得推着石磨,然后磨好的黄豆就汩汩的流满盆子。第二步就是滤豆渣了,奶奶把磨好的黄豆浆绑在屉布里吊在房梁上,下面接的就是纯的黄豆浆了。接下来终于轮到我上场了,我帮奶奶烧火,奶奶把黄豆浆倒在大锅里煮,我觉得最神奇就是奶奶往锅里加一点东西,锅里的液体就慢慢变成固体了,接下来倒在一个框框里上面压一桶水,放到隔天好吃的豆腐就做好了。

网图侵删

    不光我忘不了小时候的豆腐,我妈也执着的买遍菜市场的豆腐,找以前的味道。可可能因为在广西跟老家的做法不一样,也可能因为时代变了,我妈买回来的豆腐,要不是水豆腐没那个豆香味,要不是石膏豆腐根本就不是那个味道。后来我妈也自己在家做豆腐,当然是简易版的啦。她说她看拜托了冰箱的黄研大厨教了怎么自己做豆腐,说完步骤骄傲的说,买不到我就自己做,我还不信了。她雄心壮志的在厨房折腾了几小时,我看着就是把石磨换成了搅拌机,奶奶点豆腐的卤水简化成了白醋加水,不过最后的结果真是大相径庭,小时候奶奶一次可以做一板豆腐,能吃好几天,我妈做的就一块,吃一顿都不够。不过好在和记忆里的味道挺像的。

网图侵删

    说到豆腐,怎么能不提麻婆豆腐呢,这应该是豆腐最有名的吃法了,也是我最爱的一道菜。我妈做的麻婆豆腐,先吃小豆腐块,然后用勺子舀剩下的肉末糊糊,和碗里的饭拌匀,再加一点上次提到的炒泡豇豆,我每次都吃撑!撑得坐都坐不下!

      再来说说豆腐的营养价值,江苏有句谚语这么说:“吃肉不如吃豆腐,又省钱又滋补。”豆腐的蛋白质含量=1/2牛肉和猪肉的蛋白质含量,但是价钱却便宜多了。而且豆腐的脂肪,是植物性的,和肉类所含的动物性脂肪不同,吃了不会引起血管硬化和心脏病等毛病。另外,豆腐含有很低的碳水化合物,特别适合减肥。所以特别适合我和我妈。它的钙质含量也很高,相当于喝牛奶啊。

    以下豆腐远播海外的过程事例是我网上查的,想着说文章开头写豆腐的前世还有我小时候的记忆开头,结尾该首尾呼应 以小见大 升华一下主题 拔拔全文高度。

      豆腐在西方,多是由我们华人发扬光大,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李石曾先生。1900年,李石曾21岁,到法国留学。几年后,李先生在法国开办了一家豆腐公司,可以说是最早把中国特有的食物——豆腐,推行到海外去的人。

网图侵删

    那时候正值清末革命,他们到国外去留学,豆腐公司成为勤工俭学者们最早的实验场所,同时这里也成为革命的财源。

    当年他们的豆制品可以做成全份西餐,还包括豆制咖啡、豆乳,由此慢慢的,豆腐的名声,更在西式的生活方式中传播开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里的味道之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