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终会归来。
这部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取材于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在剧中的主要人物即是陆焉识和冯婉瑜。与原著相比,电影改动较大。在原著里,陆焉识引以为傲的多国语和一手好钢琴是他风流倜傥的资本,在电影里变成和医生交流时关于“déjà vu“(法语:似曾相识)一词的发音纠正和唤醒记忆的一支钢琴曲。和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一样,我觉得它们同属于伤痕文学,记载那个特殊时代的故事。
时代影响人的性格,影响人生。在那个时代,兄弟反目、父子成仇,人人唯有划清关系,注意立场,才能明哲保身。这部电影的故事就是发生在那个特殊的时代。
冯婉瑜非常想和陆焉识再见一面,但是立场很明确的女儿坚决不同意,还将父亲的行踪告诉了抓他的人。后来陆焉识回家,看到一切都还在,心中初感欣慰。但是却发现冯婉瑜已经不认识他了,原来都是老方,他去找老方,却被认作是监狱的人,无果而归。
张导演选取了“来信”这个关键点,似小山般的信件,写在各种各样的纸上,以爱情这样稳妥的主题切入,而且是失忆之后的爱情。一切都结束了,但一切又都映射在当下,给生活造成影响。陆焉识想尽一切办法陪伴冯婉瑜:方师傅、修琴的、念信的……他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陆焉识不工作,不劳动,他归来之后的整个身心都致力于“唤醒婉瑜”这项也许永远都不会有效果的事业。许多年过去了,他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周而复始,这是他与生活和解的方式,里面有爱,有愧疚,有无奈,更有希望。别人认为陆焉识是一个不可理喻的疯狂者,其实他是在用自己的方法,和冯婉瑜一起找寻那些独属于他们的记忆。
每次看到温暖的暖光下,陆焉识静静地陪着冯婉瑜,给她读信,心中总是泛起一丝美好。每次在自我认为冯婉瑜终于能记起陆焉识的时候,结局却让希望落空。或许这辈子他们只能维持现在的关系,看到这时候,我感到一种无助的悲凉与心酸。
陆焉识谈钢琴的那一段,他想通过音乐将冯婉瑜的尘封的记忆唤醒,冯婉瑜悄悄推门而入,拥抱后,我以为冯婉瑜的记忆复苏了,但是得到的,又只是突然的推开。
张艺谋是摄影出身,所以他对色彩以及美学的角度较没有相关涉及的导演更具美感,对光线的处理恰到好处。克制、冷静、朴素,一切为了还原时代而努力,不刻意为了色彩而色彩。将浓烈化作平淡,试图让形式为内容服务,创造出本真的生活质感。
看着许多年之后一个白雪皑皑的早晨,
陆焉识手举写有自己名字的纸牌,
陪伴婉瑜在车站广场等候。
那一刻,
我才读懂了时代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