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与收获

育儿为镜,借假修真,三个月的家庭教育辅导师,学习之旅即将结束。我们一起学习理论知识,讨论教育思辨,练习辅导技能,请你回顾一下,在这这个过程中你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请记录您宝贵成长。


我出生在农村,现在我的一家也生活在农村的小镇上。我不是高学历,高知,高收入的妈妈。是一位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全职妈妈。

可我和很多妈妈一样,期待着自己的孩子以后能活出他的精彩,不单单是为了谋生而苦苦的挣扎。希望他能拥有强大的,健康的身心。能轻松自如地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成长为一位遇到问题或事情时,他能对自己说:"我能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方法,哪种方法更合适。”同时也是一位自由人,能做自己,社会的好人。


然而,理想是丰盈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两个孩子相差了五年,相继的来到了这个世界。几乎是每天的24小时里,都是由我一个人照顾着他俩的饮食起居。孩子爸爸负责挣钱养家。

记得,五年前,姐姐两岁零几个月时,有一种习惯,只要一言不合或者不如意,就会用“常招”在地板上打滚。哭声在1km外都能听见。我当时的做法是以硬对硬,先是轻声说,其实是大声吼,最后是抬手就往屁股打。

这些举动在当时是有效的。可是还是会隔三差五的要上演。回想起自己当时的表情,面部 狰狞,声音咆哮,像头狮子,又像伤害动物的猎人。孩子卷缩在角落里。

在经历这样一段时间后,姐姐嘴里经常冒出的口头禅,“你是坏妈妈”。很多时候我想抱她,他本能推开我,那惊慌受惊吓的眼神里,既有信任又有害怕。我的内心猛地一震。我是怎么啦?孩子是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明明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值得他信赖的,最温暖的,最可靠,最爱他的人。为什么在孩子的眼里充满了恐惧,与不信任?

那段时间里,我开始反思我的做法,看到了,好些有关育儿方面,用打骂的教育对孩子造成了伤害。我觉得我不应该再这样继续走下去了。可是,身边的家长对孩子都是这种作风,如果我不这样做,我以后该怎么做呢?我找不到出口。

幸运的是,在姐姐三岁多时,我从孩子大姨妈家看到了尹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被书名吸引了,用两天的时间快速的把书看完。跑马观花式的,就对着葫芦去画瓢,但不解其意呀。

例如,看完书后,立马买了好多绘本,和姐姐每天晚上都读。经过一段时间后,只要一天晚上不读,他就会哭闹着要读绘本。我坚持给他读了三年。可惜的是,我是按照我的方式去读。姐姐不愿意点字,我就不用她点,她就听,偶尔也会问问题。可是姐姐的识字量很少,但他会看着画面说出大概的内容。

现在回想起是我这个妈妈,陪她读绘本只走表面形式,没有按孩子的兴趣与好奇领读,孩子翻到那页,我就念哪一页,而不是从头到尾的念。而且,不懂得生活中处处都有文字,只要我们每天稍加无痕的引导,孩子就会知道文字的用处,在愉快中不断的积累。

在学堂里相继的报了好几个训练营,但对于我的效果是一般。遇问题时,偶尔我还是会原地引爆。

直到我看到了辅导师这个课程,我很好奇,想了解想知道里面教的是什么。或许对我。有用啊,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报了名。

这几个月下来,与其说是在学习,更切实际的说。应该是在自检,觉知,觉醒吧。

从教育目标到教育三层楼。发现自己第一层还没打好地基,就迫不及待的想追求高楼大厦,不知地基不牢,何来不厦。不知层层是密切相连,环环相扣的。

再从读懂儿童心理,以及成长规律。回看到了我的育儿方式,一直在破坏孩子的依恋感,安全感。

就像姐姐在两2~3岁时滚地板哭闹。我把它看成了任性,坏脾气。不懂得这个阶段的他可发展特征特点。我还以坏榜样的作用给孩子输送了负面的处事方式。

在教育方法中,学到了正面强化和自然后果法。我当天就拿来用了。在那天晚上,睡觉前就和姐姐聊“妈妈这段时间要学习,要比她提早一个小时在隔壁房里,在学习学习过程中,妈妈可能会忘了提醒你起床哦。但妈妈已调好了闹钟。闹钟响你能不能自己起床?孩子说,嗯,可以的,妈妈。”

第二天,姐姐早上自己起床了。刷完牙洗完脸后,习惯性的找衣服袜子。找不到就发脾气,用了十几分钟找,吃早餐很急,生怕起迟到。

放在以前,我除了指责就是代劳。那次,我在看我的书,假装的看不到他发脾气的样子,没有指责,没有代劳,然而,他只是多花了一些时间。也能在不迟到的情况下推着我出门了。“妈妈,你准备好了吗?我快迟到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受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