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迷信:打破迷信幻想才能拥抱幸福

如果你上的是寄宿制高中,那你一定体验过除了学习以外的另一门必修课——抢饭。不管是早餐、午餐还是晚餐,在一群正在长身体,经过高强度学习后对食物如饥似渴的青春期男女中,都是要靠抢的。


我们食堂提供的早餐里,最畅销的要数煎饺。为了吃上一回,我和室友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摸清阿姨上班的时间,算准一天售卖几批,计算什么时间去可以不用排长队。

单位有一个室友从来不参加我们的“买饺计划”,饭店也不加入奔跑大军,他更相信他一向奉行的“命由天定”做事准则——运气好就有饭吃,运气不好就小卖部解决。至于煎饺嘛,还真有这么一两回,让他捡漏捡到了。

这还不算,我这个室友简直是从方方面面贯彻“我命由天不由我”的信念。考试之前,我问他:“复习好了吗?”他答:“昨天已经拜托好了文曲星,转发了不下5朵粉色祥云。”我再问:“你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背书做题看重点?”他又答:“靠自己有用吗?你看那谁谁,早起晚睡,成绩还是不动如山。”

再说体测,我们一听要跑1000米时就纷纷哀嚎,提前一个月开始每晚抽半个小时进行锻炼,如此循序渐进,到真要跑的时候也不会太吃力。我这室友一如既往的不加入我们,问他,他只说:“希望跑的时候博尔特附体吧。”

其实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接近目标,真的没有想象中这么难。我这同学就是典型的外控型人格,他将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外力,从来不肯自己试试看。

很多人会把这种行为称之为“迷信”,而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又可以成为“幸福迷信”。外控型人格坚信外力强于自己的努力,就会通过某一项或一系列的迷信行为,来让自己获取幸福感。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形成了这种习惯性依靠外力的外控型人格呢?心理学上认为,文化差异,社会经济水平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形成内、外控人格的主要原因。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又分为许多种,包括但不限于宗教界别、政治立场、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通常来说,受教育程度越低,就越迷信。而有的人,或许在小时候就接触过一些迷信行为,导致他在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就会将某些事件的结果归咎于“命”。

社会经济水平虽然是外部大环境,却能起到至关重要的客观作用。不同时代的经济水平有明显差异,即使是同一时代,也有经济落后和发达地区之分。经过对比不难发现,生活在不同物质条件下的人,其人格也多有不同。

父母的教养方式则是使人养成外控型人格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父母一味给你灌输“失败都是运气不好”“没有升职是老天爷不赏饭吃”等观念,而不告诉你,通过提高自己的能力,是可以争取到相应的回报的。成长路上,你将极容易丧失对自己的控制感。

外控型人格的人常把成功与否压在锦鲤,祥云,天意或某一个人身上,作为消遣调侃可以增添笑料,但若真的深信不疑,那就需要改善了。如何改善外控型人格,可以尝试一下三点:

1、改变认知

只有将“我只能受命运和他人摆布”的想法打碎,才有可能冲破阻碍。

2、树立自信

觉得自己努力没用,归根结底是不相信自己,不妨树立自信,自己认可自己。

3、勇于尝试

勇敢的迈出第一步,也许不能一次就成功,但可以积累经验再逐渐前进。





摘自 课堂内外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迷信:打破迷信幻想才能拥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