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尝《南传四部阿含》之一(3)

南传《长部阿含》(巴利文转英文版)

导言(Introduction)摘选

p30

The Three Marks (tilakkhana)

三法印(Mark 标志,特征,印)

“三法印”的标准陈述:

1. 一切“条件因素组合的事物”都是暂时的,非永久的,富于并易于变化的;

2. 一切“暂时组合又富于变化”的事物都是不能令人满足的;

3. 一切“法”(包含无先决条件的先天的绝对法则)都没有“自我”。

第一和第二法印,适用于所有世俗的事物,适用于一切现存存续着的事物。第三法印还包括无先决条件的先天的元基础)。那根本不是“存续”(变动的,相对的“在”),而是“绝对存在”。

所有属于“变动和消散”的事物,都不会持续不变。他们完全是不能令人满足的:"dukkha",照惯例表达为“苦”,有着宽广的内涵---不满足,不满意,受挫,沮丧,各种程度的痛苦。即便是令人愉快的各种乐事忽然来到末尾,忽然终止,或者兴趣消失的时候,都是一定程度的“苦”,而且生命的诸多方面的“苦”是众所周知并且无处不在的,无须去详述列举了。

一切法是没有自我的。这句里,“法”这个术语,它包含了“涅槃”,佛法的终极。因此这一点是被明确清晰的陈述的,没有任何类型的“高我”。

“自我”这代词,这个称呼,在佛陀来看,它是要商榷的,这“自我”对佛陀来说,是瞬息短暂的,容易消散的“无常”,对那“无上真实存在”来说,无论“自我”(self )它的性质是什么,它都是滑稽的荒唐的,用“自我”这个术语来指向那“无上真实存在”是不妥的,不合适的。

“我,自己,本身 self”只是“代词”,单数或者复数,意思是“我自己”,他自己,我们自己,他们自己,等等。这个“代词”无论如何都不具有任何超自然的含义。故而,这个代词也就是“日常生活”本身罢了,它纯粹就只有“相互比较”的相对关系而已,只是世俗现实中的语言表达约定,这个代词在日常的言谈和语言表达中,几乎就是绝不可缺少的。“我”作为一个名词,按照佛陀教法,是指向于一个虚幻的,想象虚构的“实体存在物”,一个所谓的“自我”,并不真实存在。五蕴,一大堆各式各样的条件组成因素,复合构造成我们经验上的“个体性人格”。这不等于一个真实存在的,实体的“自我”,无论是单独的,还是总体的。我们所谓的“自我”是虚假的冒牌货。它只是一个“总的印象”,一种设想观念,然而我们以极大的“黏性”依附在这一“印象”上。

p31

Levels of Truth

相对真理,绝对真理,不同层面的事实

佛陀教导中一个重要的,并且常被忽视的方面,是有关于“不同层面的事实”,缺乏这方面的领会,就引发了很多误解。在经典中,佛陀的讲述,常常是使用符合传统习俗和世俗观念的术语,或者就“相对真理”方面来说的,依照着当时现存的人群和事物,只对应于他们表现出的幼稚认知水平。然而到了别处,如果有某位听众显现出,有能力领悟他的意思,他就会谈及“绝对终极真相”。以何种生命方式,那只是依照它内在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的队列流程而言,或者说,除了这个“流动变化的队列进程”,根本没有真实的“个体自我实体”,也根本找不到任何“个体自我”的永恒固有实质。

p33

 “业”

Kamma“业”, 这个词的梵文是“Karma”,对西方人来说更熟悉,但它在“非佛教”的上下文中的含义,并不一定始终和“佛教”的含义一致,就巴利文的含义,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Action”(作用,效应,影响,运转,历程,姿态)。佛陀定义这个词是“volition”(目的或趣向的自行选择和决定)。

有时候被问及的问题是,在佛法中,是否有“自由意志”概念。回答是很明确的:每一“业”的行为动作,都是(为达到特定任务结果)执行或运用的某种“选择”,或好或坏。因此,尽管我们的行为作用是被各种条件所限制的,但它们并没被完全100%的确定。

在这个计算机时代,把“业”思考理解为---对我们未来的“程序编程”,这可能会有帮助。于是后文所提及的“业的队列组合结构”就是“程序编排/预设的活动变化方案和规划”---也即我们在之前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由于“无知”已经组合构造出来的“程序”。修习实践的首要目标,当然是去超越所有的“业”。

Rebirth

重生

顺带说一句,应该注意一下,佛教弟子们更喜欢讲的,不是“转世”,而是“新生”。轮回的教条,是说有某一实质的“灵魂或者精神主体”不断的移居或者投生,从一个躯壳到另一个躯壳,从一次生命迁居转生到另一次生命。

以佛法来看,我们可以说,一开始那只是“貌似”有什么事情发生,但在事实真相上,根本没有实质的“灵魂或者精神主体”在不断迁居和转生。那只是“整体意识”转生着,就“新生”来说,事实上是依据原来的意识,产生一个全新的意识。这不过是一种“串联衔接的连贯连续性”[错觉],就和我们此生中的“串联衔接的连续连贯”性错觉,是一模一样的,是同一机制。

这个从“一生到下一生”的“新生”概念,就和我们现在此生中,从“一刹那到下一刹那”,持续进行的“新生”没有任何区别,决然是一样的。这一点能够被智力理解,虽然带着或高或低的难度和纠葛,那也只是在一开始的思想上,就带着一个虚假的我们所谓“自我”的渗透,没有这影子在那儿怀疑,这问题就被清楚的了解,一点点疑惑的影子都不会留下。

------------------------------------------------------------------------------------------------------------------------------

翻译整理:心灯一盏照彻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尝《南传四部阿含》之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