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是加州大学教授。
她出过一本书《端粒效应》,揭示了负面情绪和压力,可能会让人短命。
因为人的体内有一种叫做端粒的东西,端粒越长,越年轻健康,端粒越短,人则会衰老。
而且,端粒是动态变化的,你本来端粒很长,但是可能在某个时期开始就加速变短。
这就是“一夜白头”的原因。
然而,是什么影响“端粒变短”呢?
是人的负面情绪,会让“端粒”加速变短。
良叔曾在一篇小随中甩过一个小包袱,说到,负面情绪让“端粒”变短,而端粒变短让人衰老,这是个结论。
但是,这个结论有可能混淆了相关性变和因果性。
也有可能端粒短让人的情绪变坏。
(参见《审视两个常见的逻辑错误,认知能力提升30%》)
当然,我这种提法只是为了让调动大家的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要推翻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的研究,因为人家是得了诺贝尔奖的,研究一定是很严谨的。
《端粒效应》中就提到支持观点的一个实验。
研究者对那些长期照顾生病孩子的妈妈们进行测量,观察她们的端粒。
结果是:一个妈妈照顾孩子的年头越长,她的端粒就越短。
这就坐实了压力让端粒变短的因果性,因为母亲端粒的长度不可能决定孩子患病时间的长短,因此,是照顾孩子的压力,让母亲们的端粒变短。
而且,压力时间越长,端粒也就变得越短。
这个研究其实挺有一种宿命论的,因为生活中有些事,是我们不能把握的,孩子患病只是一种机缘巧合,母亲照顾的同时,还要付出衰老的代价。
良叔有一位朋友,为人正直,性格很好,但是太太8年前得了喉癌,他照顾了8年,只到今年年初太太去世。
我有好几年没见他,前段时间见他,发现他已经老的一塌糊涂,很让人心酸。
想必就是压力之下,端粒变短导致的。
我们只看这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意识不大,知道端粒效应对我们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吗?
有这么4点。
第一,压力可以有,但不能有敌意。
赌王何鸿燊活得快100岁了,他生意那么大,又在刀锋上行走,难道他没有压力?
压力一定有,区别就在于,是不是充满敌意。
就像在你有急事,在等电梯,电梯迟迟停在某一楼层不下来,你很烦躁,这很正常。
但是,如果你充满敌意,以为那一层的乘电梯者有毛病,那就不正常了。
如果经常对别人,对世界充满敌意,你只会把自己的端粒变得越来越多。
第二、过度悲观
我们以前总是说乐观的人容易更健康,一直也没科学根据,但“端粒效应”就给出了确凿的说法。
人过度悲观,会把不确定性当成巨大的威胁,总会觉得危机四伏,一点风吹草动,就觉得天会塌下来。
而且,这还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你越悲观,越容易把事搞砸,也会让你对将来的事越悲观。
一个链条就这样形成,你难逃端粒变短的命运。
第三、不要“胡思乱想”
有一个研究说,多数人50%的时间都在胡思乱想,而且都是一些不正经和负面的事。
尤其是过去一些不好的事,会在我们心中不断的重演,让你深陷其中。
于是,你被负面情绪深深的包围。
就像一个寓言故事,小猴子受了伤,本来没多严重,但是它总是揭开来看,最后就死掉了。
所以,我们要更多的聚焦在当下,不要让过去的瑕疵笼罩了我们。
第四、不要自责
其实人很多的敌意,来自对自我的不满,以及对自己过去的悔恨。
因为我们总觉得,在过去某个时点, 我们能做得更好,就能摆脱当下的困局。
但是,且不说时间是单向度的,过去根本无法改变。
就算你当时做出更好的选择,一样会为这个选择付出代价,因为就像“蝴蝶效应”电影中表达的,万事万物都是牵连在一起的。
一个小小的改变,整个网络都会改变,你所谓另一个好的选择,说不定会带来你意想不到的恶果。
因此,放下自责,才是最好的选择;放过自己,才能看顺世界。
无论怎样,你要会学爱自己,没有音乐,你也要尽情的舞蹈,没人陪伴,你也要活出五颜六色。
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写给各位良宝,不如说写给自己。
最近良叔遇到一些瓶颈,自我要求又比较高,所以有些苦恼,也有些烦躁。
写这篇小文警醒一下自己,无论怎样都别忘记微笑。
好了,良叔以后每篇小随争取都带着微笑来写,再坚持75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