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感——世上皆他妈,都得让着他

开篇题记:

世上皆他妈,都得让着他

人生的巅峰,其实羊癫疯

https://mp.weixin.qq.com/s/Yo_MRCFp2qpTIbsV4TKUSg

原文中英

本周不知道为什么,周围突然冒出了很多有“特权感”的人,就像打地鼠游戏中的地鼠一样。

本周初,我正剪头发,听到一个顾客在前台要求当天剪发,她态度怡人面带微笑,但当前台告诉她很抱歉,今天预约满了的时候,这个客户问道:就没有你们非常不喜欢的顾客吗,你们可以把他的预约取消掉。前台听了大笑起来,直到她意识到这位顾客并不是在开玩笑。

第二天我去开家长会,老师透露说,很多家长都一直在给校长发邮件,要求明年自己的孩子要这位或那位老师教。她说校长非常气恼,因此决定自动拒收所有这种“特权感”满满的要求。

昨天,我以前一个客户打电话给我,她之前曾三次爽约,而且有一个月的时间都故意无视我的邮件。她想要预约,但希望我能晚下班,并让她绕过其他等待的人,以迎合她的安排。另外,她还需要一封信函,好让她能够带她的情感支持犬上飞机,另外还需要一封信,帮助她得到特殊停车位。而且,这两封信她都是当天就要。

那么这些强行提出要求的人有什么共同点呢?“特权感”!即他们认为他们天生就应该被优待,天生就应该得到特殊对待。

一些人带着这种特权感,如若佩戴王冠——他们粗鲁、苛求、鄙夷,而且当未能如愿时,他们不只是会失望,而是会怀恨在心。但有时候也不是那么明显——他们只会让你内心感到自己在被操纵利用。

不确定你面临的是普通的请求,还是充满“特权感”的苛求?注意以下四个特征:

特征1:思维

我们先从最主要的开始:有特权感的人内心认为他们要优于其他人,或比其他人更重要。提出的请求会伤害到别人的利益,这是特权感的标志特征。

特征2:双重标准

有特权感的人从来不会想着会不会给别人造成不便,比如最后一刻取消计划、爽约、或要求别人花大量时间精力来让帮他们完成某项任务。

但如果是对他们自己呢,则是完全另一种标准。有特权感的人会接受帮助,但并不会礼尚往来。他们吃白食,如果别人要他们做什么事,他们会感到很生气,尤其是当他们觉得无法得到回报时。

特征3:很难遵从公平原则,因为公平意味着平等。

有特权感的人很难妥协、谈判、遵循规则、排队等待、或“牺牲小我顾全大我”。他们不道歉。不要试图跟他们讲道理争辩。

特征4:他们喜欢操纵控制

他们觉得这样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如果没有得到,他们很快就会加以威胁、充满敌意。当他们遇到觉得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时,比如服务工作者或客户支持人员,他们会很无礼,并无所不用其极地去展示自己的主导、优越地位。他们难以取悦,因为他们期待得到最好的。当他们得不到时,就会故意搞破坏、发脾气。

谈到发脾气,可能会令人惊讶的是,有特权感的人不仅会让别人感觉糟糕,他们自己也一样感觉糟糕。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的一篇论文中,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为什么有特权感之人的策略不会奏效。

答案则在于他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类型。有特权感的人所设定的目标被研究人员称之为“自我形象目标”,即,他们的目标是让别人尊重和崇拜他们(注意我没有说喜欢他们,这是不同的)。

有特权感的人很在意别人的认同。当得到别人认同,或一切如自己所愿时,他们便如久旱逢甘霖一般将所得到的认同感一饮而尽,并滋生出一种盛大恢弘的自我认知,但内心深处他们却有种不安全感,因为他们并不确信自己能达到这种恢弘的标准。

深植内心的不安全感、对自我重要性的膨胀认知、想要别人的崇拜,三管齐下,就打造出了超薄的脸皮:有特权感的人高度敏感,而且对于不配合支撑他们脆弱自我形象的人,他们就会充满敌意、进行惩罚。但敌意和惩罚并非获得崇拜和尊重的有利方式,相反,它们反而会疏远孤立。根据密歇根大学的研究,有特权感的人所遵循的策略,每次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相反的是,无特权感的人设定的则是“同情目标”,即,它们想要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改变、支持他人、亲近他们所爱的人。

简而言之,富有同情心的人想要做出贡献,而有特权感的人只想要获胜,并由此获得别人的崇拜。但真正的秘诀却是:只有当你认识到人生并非一场比赛时,你才会真正获胜。

特权感背后的心理原因

无数的人曾询问这种令人讨厌的特权感的心理根源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实力,但依旧认为他们应该被崇拜、被尊敬、唯我独尊呢?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心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性格,还是后天习得的一种特征?

1. 试图过度补偿过去受的委屈

Psychology Today的一篇文章认为,曾受到不公平对待,或曾被人轻视,可以导致特权感的产生。实际上,这种特权感成为一种应对策略,只不过是过于极端了而已。例如,童年时期曾缺乏与其他较幸运同龄人相同的玩具、游戏和衣服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就会有种特权感。这种特权感源于怨恨,童年物质贫瘠的孩子可能会觉得她/他应该拥有更好的东西,或者应该得到特殊优待。尽管缺失某些童年经历很不幸,但这种过度补偿却至少会对他产生同样的伤害。

2. 用于达成个人目的

2 Know Myself将童年宠溺视为特权感的另一原因。父母都希望孩子们快乐、自信、愿望得到满足,这是一种健康、自然的想法,但当父母对孩子每时每刻都对孩子有求必应时,就会让孩子滋生出一种特权感。

不管你信不信,低龄孩子会本能地习得周边环境中的行为方式。当孩子习惯了总是能得逞,那么他们就更可能认为全世界皆他妈。之后,当他们进入真实世界,不得不与其他人交往时,他们认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给他优待。这种陌生、可怕的顿悟,则会让他感到愤怒、怨恨、自怨自艾。

3. 纯粹的自恋情结

有时,特权感并非是因为童年时被忽视或被宠坏,而是纯粹出于自恋。带着对崇拜和喜爱的迫切需要,特权感是自恋者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认识到自恋者会觉得自己迥异于大多数人,这对理解自恋与特权感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在自恋者的世界中,所有一切都是关于他/她自身。一个自恋者会将自己视为地球上最强大、最聪明、最优等的人。他们常常看不起其他人,认为所有的规则都是给其他人制定的。自恋者通常期望他们的成就与高分得到别人赞扬,但同时他们却完全忽视或轻视别人的成就。自恋者沉湎于双重标准、虚伪和过度的自私自利中,不能自拔。

4种应对方法

无论是与这种有特权感之人作为朋友、同事或情侣爱人,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上述关系都应该是平等的。但有特权感的人却觉得自己要高于对方,而且会始终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如何停止这种令人抓狂的现象呢?试一下下面四种方法:

方法1:通过“但愿能满足”来设定界限

有特权感的人会抱有各种各样的期望——这样的朋友可能会期望临时通知你之后你就会同意给他带孩子;一个成年儿女可能会期望继承足够的遗产,这样就不用自己费力存钱以备退休后使用,或者像我见到的那样,一个顾客可能会期望你取消其他客户预约,让她取而代之。

这些期望会被扔给你,但关键的是,你不必把它们捡起来。就让这些期望躺在那里就好,你不必满足。明确告诉对方你无法或不会满足这些期望,但在明确告知时,不要指责或批评。

一个很好的方式是通过“但愿能满足”的方式。比如:“我也希望我能帮你带孩子,但是我今天有其他安排,下次提前几天通知我,我看看能不能帮到你。”或是,“我也希望我能给你留足够的钱,让你再也不用为钱担忧,但我想向比尔盖茨学习,我会给你留足够的钱,让你做一些事,但不会给你多到让你无所事事。”或是,“我也希望今天能给你安排,但都预约满了,明天怎么样?”

总之,告诉对方你希望你能满足他/她的请求,之后礼貌地说你不能。对于有特权感之人,有时候,只是表示你听到了他们的要求,并假装迎合,这已经足够安抚他们脆弱的自尊心。

方法2:平等对待所有人

如果你曾经上过幼儿园,你可能会记得老师这样说过:you get what you get and you don’t get upset (拿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郁闷恼火)。用同样的方法去对付有特权感的孩子、员工或学生。如果不能一视同仁,那么就不要对某个有特权感的人放宽规则或给予特殊处理。为什么?因为特殊处理会助长他/她的特别感和优越感,另外还会让其他人心生怨恨。就像在幼儿园一样,如果纪律严明人人平等,那么每个孩子就会感到更安心。

方法3:给予一些同情

是的,有特权感的人会让你气愤到血液沸腾,但追根究底,其实是能力不足感在汹涌激荡。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践踏你,但建议你记住,他们的生活和各种感情关系,不管外表看起来怎么样,其实都很痛苦。

方法4:记住,你只能帮到这么多

这是老生常谈了,但却是真理:人们只能改变自己。你可以通过设定界限、平等对待、给与同情等方式试着帮助他们(并保护自己),但最终你无法改变他们。尽可能避开、远离。这是生活中“冷暴力(冷战,沉默对待)”能够奏效的为数不多的场合之一。

总而言之,正如Malcolm Forbes的名言,“通过看一个人如何对待对他无用之人,你就能轻易判断出他是怎样的人。”所以,给服务员多一点小费,微笑跟咖啡店员工打招呼,地铁上给老人让位。这些并不是为了要把那些有特权感的人比下去,那就本末倒置了。之所以做这些,是为了让每个人的一天都更好一些,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恰恰是赢得真正崇拜者的途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特权感——世上皆他妈,都得让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