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的疆界》读书笔记

前言

本书集中关注一个简单问题的几个小方面,这个问题就是:经验在智慧寻求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或者应该起什么作用,特别是在组织里?本书旨在为这个问题提供部分答案:抽样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而不是全面介绍所有观点;是对这些观点的粗浅思考,而不是深入探讨。

第一章

组织追求智慧。本书探讨智慧追求的一个方面:从生活经验中挖掘启示。组织和组织中的个人试图通过反思经验并做出反应来获得进步。

本书承认从经验中学习具有威力,也承认许多组织和个人根据经验适应环境、建构历史故事和模型,不过本书打算专门考察从经验中学习存在哪些问题。本书的论点是,个人和组织尽管渴望从经验中获取智慧,但是在这种渴望之下从经验当中做出的推断往往具有误导性。问题部分在于人类在作推断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但是更多在于经验自身的性质。结果,与大多数探讨体验式学习的书和文章不同,本书不是那么看好体验式学习。

1. 绪论

三个学派,一大缺陷,三个特征

本书抽样介绍的各种观点可以归到三大不同学派。

第一个是组织学派,专门借鉴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行政管理学和人工智能学。

第二个是叙事学派。这个学派偏人文主义,专门借鉴文学、评论、史学、人类学、语言学、法学研究和宗教。

第三个是适应学派。这一学派理论性很强,只是偶尔做做实证研究。它强调有机体、物种、技术、组织、行业和社会的适应机制的性质。

全书多而不全地借鉴所有这三个学派,集中关注一个相对较窄的话题:在什么条件下,组织可以通过从经验中学习增长智慧;组织如何通过从经验中学习增长智慧?从经验中学习,有什么潜力、什么问题?本书探讨这些问题,但不大可能解决这些问题。本书篇幅小,具有篇幅小的一切局限和缺陷。

在各种局限和缺陷中,尤其需要提到的一个是,在探讨影响组织体验式学习的各种因素时,本书把严格意义的组织因素置于经验的模糊性、适应的结构性和人类适应的智慧性之下。

另外,组织适应有三大关键特征对透彻理解至关重要,但是本书没有考虑这三大关键特征。

2. 智慧的两个要素

智慧一般包括两个相互联系但有所不同的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有效地适应环境;

第二个要素是,优雅地诠释经验;

诠释装饰着人类的存在。

3. 体验式学习

追求智慧的手段,反映着人们的认知能力。

现代人们不再通过占卜,转而运用知识预测未来。就这个方面而言,在现代人的头脑中,没有什么理念像“人类通过体验式学习来掌控生活”那样神圣不可侵犯。

为了改变命运,个人和组织试着从经验中学习,有时使用比较基础的方式——简单地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动,有时使用比较高级的形式——理清因果关系。个人和组织推崇经验、寻求经验、诠释经验。

当然,从经验中学习并不是人类学习的唯一机制。人类和组织拥有的知识,大部分不是从日常生活或工作中获取的经验知识,而是从广泛意义上被归为学术知识的知识。

有学者认为,从经验中学习与理性行动理论有关,从博弈论和决策理论中可见一斑;有的学者则认为,从经验中学习与规则遵循行动理论有关,从个人身份和机构身份、社会角色等概念可见一斑。

理论行动理论认为,智慧行动的基础是遵循结果逻辑;规则遵循行动理论关注规则、身份和角色,认为智慧行动的基础是遵循适当逻辑。

这两派都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人类智慧的要素。理性行动理论认为,组织通过总结过去预测未来。规则遵循行动理论认为,组织把经验编码成规则。

这样,人们投入大量精力寻找促进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方法。

人们在寻找促进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方法的同时,还在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希望形成一套理论,描述现实中组织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这方面,组织生态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2章 通过复制成功来学习

1. 智慧适应的两种模式

从经验中获取智慧的模式可以分为两种,这两种模式反映了两种不同过程,而且各有各的问题。只要认识到实际的学习是两种模式兼而有之,这样的区分就是有用的。

第一种模式,可以称为“低智”学习,是指在不求理解因果结构情况下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动。第二种模式,可以称作“高智”学习,是指努力理解因果结构并用其指导之后的行动。低智学习和高智学习没有优劣之分,各有可取之处,各有局限性。

低智学习,基础是复制成功,在人类和其他物种当中都很常见。低智学习经常产生规则和有效得惊人的启发式行为。

2. 复制成功(也就是低智学习)

复制成功雅在简单,其过程可以用三句话说清楚:

1)在所有可选行动中选择一个付诸实施;

2)记录结果,评定成败;

3)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动,回避与失败相连的行动;

应该指出,把复制成功说成低智的(或非认知的),具有潜在的误导性。这种说法忽略了适应过程的认知复杂性。

复制成功的范式情景是,在多个选项中反复选择多次。

(1)三种机制

复制成功的方式有很多,这里专门具体讨论三种经典机制。

第一种机制是试误。所谓试误,就是亲自摸索、不断尝试,观察结果,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动,回避与失败相连的行动。

试误的范式情景包含一组选项和一个学习规则,每个选项有一个结果分布,学习规则描述的是如何根据过去的结果修改未来的行动。

第二种机制是模仿。所谓模仿,就是观察其他行动者的经验,其他行动者采取什么行动获得了成功,那就采取什么行动,其他行动者采取什么行动遭受了失败,那就回避什么行动。

组织文献中所说的“创新”,大多都是模仿复制成功。

第三种机制是天择。所谓天择,就是繁殖与成功相连的属性(例如,规则、程序、形式),淘汰与失败相连的属性。通过天择复制成功的理论假定,存在一组固定属性、一条天择规则、一条繁衍规则,天择规则决定繁殖哪些属性,繁衍规则决定如何繁衍那些属性。

(2)两组问题

有关通过复制成功适应环境的文献处理两组相互联系但有所不同的问题。

第一组问题包括:个人或组织在这种情景下如何做?个人和组织如何行动?随着时间的过去,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如何根据经验而改变?个人和组织以何种方式、以什么速度根据经验改变到什么程度?个人和组织在多大程度上追求最大选项?

(个人和组织是如何做的?)

第二组问题包括:智慧的个人或组织在这种情境下应该怎么做?为了收集更多信息而抽取几个选项进行尝试,这种尝试应该是持续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应该做出选择?应该基于什么做出选择?

(个人和组织应该怎么做?)

说到第二组问题,复制成功的各种机制具有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如何指出并实现开发与探索之间的最佳平衡。

3. 复制成功的问题

作为适应机制,试误、模仿与天择有不同之处,但在结构上有一些基本共同点。这些基本共同点及其引起的问题是本节的主要焦点。此处讨论的现象,大多源自学习环境和适应机制的性质,而不是源自学习者的认知习惯,因此与那些著名的人类信息加工的局限是不同的、基本无关的。这些“结构性”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理解了这些问题,并不代表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1)历史是复杂的;

2)历史充满随机不确定性;

3)众选项的潜在结果分布受到历次所做选择以及历次变现结果的影响;

通过让成功(进而复制成功)取决于绩效史,目标调整会放缓学习进程,尤其是当目标调整速度很快的时候;另一方面,如果目标不随经验而调整,成败趋于稳定,那么学习就可能变成迷信活动。

学习在三个层面同时发生。第一个是学习做什么:寻找好的(或者最好的)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等等。第二个是学习如何做:修炼并改进在某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上的胜任力。第三个是学习期盼什么:调整绩效目标。

因为学习在这三个层面上同时发生,所以最佳选项就更难找到了。

(“学习在三个层面上发生”的意思就是:你作为一个个体,要学习。学习些什么呢?

第一,学习你要做些什么。自己要做啥,又不是一拍脑门就知道的,肯定要从外界学习;

第二,学习怎么做。通过第一步的学习,你知道自己该干点啥了,之后你就要想如何做了,这个也要从外界学习;

第三,学习期盼什么,也就是设立目标。你学习做什么,学习怎么做,做一件事总要有个目标吧,不然你图个什么?可如何设置目标才合适呢?多大多小?多高多低?这件事也不是自己拍脑门想出来的,肯定也要是从外界学习到的。培养志向,就是这么个过程。大志向也是学来的啊,不是天生的。

PS:其实我觉得,第三部要放在最前面。不过这三个过程也是同时发生的,没什么先后顺序)

4)经验抽样率受样本结果的影响;

PS:这些问题导致复制成功的经验没那么好用。

4. 低智学习与高智解释

尽管存在严重缺陷,但是复制成功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学习工具。人类的适应,一般都是采用各种形式的复制成功。然而,与此同时,试误、模仿、天择的低智简单与人类对高智的希望是相互冲突的。因为自负(行动者和观察者)都有,所以人类似乎不愿把自身的行为归结为复制成功,而是偏爱比较复杂、比较认知的理解、解释和辩护。

一方面,复制成功无处不在,另一方面,人类偏爱高智历史解释和高智学习,这意味着通常用高智词汇描述的行为有可能实际上只是简单地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动,即低智学习。

第三章 通过故事和模型来学习

组织通过低智适应追求智慧,也通过高智适应追求智慧。低智适应,就是简单地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动;而高智适应,要求理清事物的因果关系,并用叙事(自然语言)、模型(符号语言)或者理论阐述出来。

组织研究、组织纪实报告、管理者的传记或自传、组织参与者的每日功课中,满是有关经验的叙事。类似的,组织研究、大学教材、顾问讲座中,满是有关经验的模型。决策理论、经济理论、组织理论、博弈理论,以及在那些框架之内讲述的故事,是组织智慧的核心。

高智故事和模型是两种压力联合作用的产物。一方面,故事和模型必须精妙复杂到显得有趣并彰显人类智慧。另外一方面,故事和模型必须简单到足以让人理解。

1. 故事和模型

人们喜沉迷于讲故事。管理者、记者和学者创作并分享经验故事和模型,用于描述,解释并改进组织生活,并且用于营造聪明睿智的名声。学者、记者、管理顾问和组织参与者都是故事讲述者和模型建造者,怀着同样的目的、使用同样的技巧、出现相同的问题。

故事和模型响应了组织生活和组织研究当中普遍出现的一个迫切要求,这一迫切要求就是,描述经验的因果基础。经验的因果关系是模糊的。诠释历史,涉及把经验的模糊性和复杂型转化为一种详尽到足以让人感兴趣、简单到足以让人理解、可信到足以让人接受的形式。讲故事的技巧,涉及在三个标准之间微妙地平衡。

人类如何用模糊而复杂的经验建造故事和模型,受人类认知能力和认知风格的某些特征的影响。在这个建造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人类故事讲述之所以会表现出这些特点,根本上是因为社会诠释具有互相连接、共同演化的特征。

解释把经验事实纳入公认框架。

当然,有些框架是相互竞争的。

组织故事讲述者之间最显而易见的差异,是那些主张用自然语言编造故事、简化经验、表达知识的人(粗略归为文学/人文派)与那些主张用符号语言建造模型、简化经验、表达知识的人(粗略归为数学/科学派)之间的差异。

组织故事讲述者、组织模型建造者和组织理论家力求让诠释既贴近现实又容易理解,但是这两个目标是相互冲突的。

故事和模型简化复杂的因果关系,减少所涉变量数目,经常忽略二三阶效应、最小化反馈效应、掩饰时滞变异。

像小说家和剧作家一样,管理者、新闻记者、律师和组织学家经常为了创造更好的(更具震撼力?更准确?)故事而删减或添加事实。

他们还把经验纳入容易识别的故事情节。

故事和模型绝不单单是哪个人的产品。故事讲述者不仅要应付与之竞争的故事讲述者,还要应对听众的偏见和期望。

在熟悉的框架内简化经验,是人类理解世界的基础。

经验故事和模型是希望被社会证实为真相的虚伪。它们是虚构,因为真相是不可接近的。然而,它们代表一类特殊的虚构。它们是明确希望与观察证据对质的虚构,即使既认识到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又认识到观察的不透明性。

从经验中学习具有循环性,这一本质特征也是故事讲述和模型建构造成的。

2. 组织故事

发展并丰富经验故事和理论,是管理学研究的重大任务。

组织故事,就像现代生活的许多其他方面的故事一样,既有可能披着正式模型的外衣,也有可能披着自然叙事的外衣。

不同的人根据统一经验讲述的故事,往往是相互冲突的。

高智体验式学习的有些问题可以被解释为,学习者力图把组织的历史经验转化为对组织盈利的理解。

尽管(或者因为)从经验中提取现实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或者所以)管理故事的主题倾向于随着时间而趋同。

3. 神话主题

不管是有关私人领域还是公共领域的标准期刊和数据,所讲述的组织故事都强调几个通俗的主题。

……

显而易见,这些故事和故事主题对组织中的人如何理解组织历史至关重要。它们形成了经验诠释的基础和经验分享的框架。

特别是,有关组织经验的故事受到一类独特主题的深刻影响。这类主题,准确来说,应该称作神话:“任何通过具体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或者表达一个民族共同深深体验到的情绪情感来取悦这个民族的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重复出现的主题或者性格类型”。

神话是减轻历史经验、人类理解和人类展演三者之间混淆的工具。

组织故事和模型,专门围绕四大神话主题而构建。(这里翻译为“神话”,并非含有贬义,而是为了表明普遍性。可以近似将“神话”替换为“公共认识”)

第一个神话主题是理性神话:人类遵循结果逻辑采取行动、为行动辩护,人类精神由此得到明确表达。行动是做选择,做选择要遵循逻辑结果。

理性既被是做好行为的标志,又被视作未来行为的预测因子。理性神话遍布公共领域的管理故事和模型,也遍布私人领域的管理故事和模型。

第二个神话主题就是层级神话:问题可以分解成一层一层的子问题,行动可以分解成一层一层的子行动。

很多人创建组织,首先想到的就是采用层级结构,这也是层级神话在作祟。

因为层级神话的存在,所以其他可能很重要的网络结构变得不重要了。

第三个主题是领导者个人举足轻重神话:任何历史故事要想有有意义,都必须和伟人扯上关系;组织历史是组织领导者根据个人意愿创造的。

管理/组织历史像军事历史一样,满是英雄;管理/组织历史的很多暗喻,都是从军事历史中借鉴而来。

第四个神话主题是历史有效神话:历史遵循的路线,通向唯一的均衡,这个唯一均衡由先前条件和竞争共同决定。很多人强调市场竞争是商业公司的自然选择机制,他们之所以这样强调,就是因为相信历史有效。历史有效的基本观点是:历史青睐那些符合环境要求的个人、组织、形式、实务和信念;竞争会保证历史的有效性;能够生存下来,就说明与环境要求的匹配度较高。历史有效神话,融合了古典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后来又融合。了马尔萨斯和达尔文的一些观点。竞争是必须的,优者胜、劣者汰。

领导者个人举足轻重神话与历史有效神话显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但是人类故事讲述的一个常见特点就是:结合相互冲突的熟悉主题。

这四大神话主题绝对没有穷尽组织故事讲述者可以用到的所有神话主题,还有其他很多神话主题可用。

这些神话,很多下面潜藏着一个更大的神话:人类举足轻重,也就是,人类可以通过个体的或集体的智慧行动影响历史进程,让历史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样的神话,既是一种信仰,又是经验的诠释的基础。很多人相信“显而易见,人定胜天”,可“人定胜天”并非是不证自明的——或者也许仅仅是不证自明的。

因为相信“人类举足轻重”,所以人们倾向于把历史事件归功于或者归咎于人类意愿,进而慷慨地或残忍地对待领导者。这种做法,是对人类掌控命运的肯定;对人类意识形态而言,这种肯定弥足珍贵。在更世俗的水平上,基于这种肯定的问责神话以可以观察到的方式影响着管理行为。

4. 真理,正义和美

建构经验故事和模型,是受过教育的组织观察者从经验中学习的一块主要工作。经验故事和模型,不仅因为声称准确表征超语言真理而具有真理价值(真理价值是主要的传统价值),而且因为创建社会秩序而具有正义价值、因为提供审美乐趣而具有美学价值。

1)真理价值

在通俗的诠释中,智慧行动要求准确理解世界,而准确理解世界要求准确诠释经验。只要经验故事的主题正确刻画或者创造了世界,故事就会对行动提供有用的指导。

尽管很多人相信,组织或者学校原则上可以发展出正确表征组织生活深层现实的故事和模型,但是故事和模型建造流程本身不能为效度提供什么保证。这并非主要因为人类学习者的无能,而是主要因为,故事和模型所要反映的深层现实很难从日常经验中挖掘出来,即使有最好的观察工具和推断工具。世界太复杂,而经验太简单。

人们往往相信、广泛分享来自经验的故事,但是相信的深度、分享的广度都不能肯定地保证故事的效度。此外,人们对经验的理解往往是相互冲突的。广泛分享的信念也受到广泛的挑战。同一时代的人总是就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争论不休。

尽管通俗的理解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历史诠释不随时间而变化”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的历史。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真相是模糊的。人们口中所谓的真相,不过是大多数人的共同看法。

实际上,模型越通用(即,可以引申出的关系模式和函数形式越多),就越有可能“拟合”系统中的噪音,结果就是拟合度高但预测能力差。

2)正义

故事和模型的真理价值似乎很难确定,但是经验故事并非仅仅揭示因果真相的工具。用来给经验加框的神话和主题,既依赖同时又促进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结构的发展。很多组织努力的研究与其说是在努力正确反映现实(效度),不如说是在努力达成共识(信度)。

共识是人类行动者交流对话的基础。

3)美

美的不一定真,真的不一定美。

美、真理和正义是相互独立的美德,但是美学价值并不比真理价值和正义价值小。

美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必然的。美是精心制造出来的,不能轻易地复制。

随便浏览一下人类文明史也会发现,制造并欣赏提供审美乐趣的事物,是智慧的重要目标。

第四章 产生新事物

尽管还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但是适应理论把与老想法、老实务、老形式或老产品生存繁衍过程有关的效率和意外处理得相当好。适应理论对创造、利用并保护新想法、新实务、新形式或新产品免遭淘汰的探索过程处理得不太好。后面这个过程以及有关这一过程的理念构成了新事物理论的雏形,是本章的讨论焦点。

有两点需要提醒读者。

第一,新事物理论主要处理对整体而言的新事物,而不是对局部而言的新事物。新事物理论集中关注的新属性或新实务,整个组织群都不熟悉,而不仅仅哪个组织不熟悉。

第二,新事物研究和创造力研究有时把新事物和创造物混为一谈。新事物是偏离成见规定的事物,而创造物是后来被判定为成功的新事物。新事物是创造物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本章把两个假定看成多多少少是不证自明的。

第一个假定是,大多数新想法是坏想法,也就是,后来会被判定为失败,只有少数几个新想法最后会成功。

第二个假定是,没有可靠的方法预测哪个新想法会成功。少数几个最终会被判定为创意的新想法与大多数最终不会被判定为创意的新想法是区分不开的,除非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

新事物的这两个特点对理解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至关重要。

1. 适应是新事物的敌人

社会心理学研究有个著名命题:人类容易形成思维习惯和习惯做法,因此对新事物怀有敌意。这也是从经验中学习的特点。

复制成功导致选择趋于稳定,这就造成了新规则、新程序、新形式和新想法不受环境待见。一个原因是,新事物风险比较大。另一个原因是,复制成功往往会(也许因为偶然)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选项然后坚持这个选项,特别是如果选项要求练习才能实现潜力的话。复制成功可以降低“想捞回损失反赔上老本”的可能性,但是复制成功也意味着永久砍掉初始结果不好的选项。

类似的,通过建构故事和模型而学习,对新事物也有潜在威胁。故事和模型是用熟悉的方式把熟悉的要素连接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

能够长久存在的新事物主要是那些可以轻易整合进老故事和老模型的新事物,而老故事和老模型往往排斥极端异常的新事物。

因为对经验的适应具有这些特点,所以有关适应的研究和有关技术变革、组织变革或知识变革的文献有一个比较常见的主题:不被适应过程待见的新事物。新的、异常的想法很有可能是坏想法,任何组织,如果普遍倾向于发明、繁殖新想法,都很有可能招致灾难。此外,即使是好想法,短期之内或局部之内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坏的,因此不能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展现潜在价值。

会带来大量负面结果和少量正面结果,而且大量正面结果在时间上延迟、在空间上分散的选项,是适应过程的重点淘汰对象,即使从期望值看来这个选项应该生存下去。这部分是因为适应,正如我们通常观察并建模的那样,是短视的。适应对回报在时间上延迟或在空间上偏离本地的选项相对不敏感。适应这一特征,是延迟满足(自我控制)和奉献主义(利他主义)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是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的根本所在。

适应倾向于消灭变异,而模仿会加强这一倾向。

简而言之,开发赶尽探索。精炼和模仿过程要想存活下去,似乎就要消灭产生新事物及其鼻祖的过程;面对精炼和模仿过程的封杀,产生新事物和异质性的过程如何存活下去?新事物理论似乎必须回答这一问题。

2. 新事物之谜

在适应过程面前,新事物不堪一击。然而,新想法及其带来的变化,还有程序、实务和形式的异质性,是现代组织经验的显著方面。组织经常发生变化,变革建议更常被人提出。提议变革的声音恢宏响亮、从未间断。

尽管并非所有的变革都涉及引入新想法,但是新事物是十分常见的。不合常规的行为和实务一直都在源源不断地出现。大多数新想法都被迅速而明智地消灭掉了,但是出于某种原因,新事物还是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不断进化的宇宙中,不断进化的人类的最终命运也许是——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新事物的存在,但是适应过程似乎会在消灭新事物之前就早早地消灭人类。从很多方面来说,新事物的出现是势不可挡的。

适应过程为什么并未消灭愚蠢、好奇、异端和新事物产生过程?这是一个谜。

3. 理解新事物的两条理论思路

新事物是组织生活的显著特征,因此,不管什么观点,只要简单地认为所有适应效益(编码成了知识)和适应过程无一例外都不利于新想法的产生或者新想法产生机制的繁殖,那就十有八九是片面的。为了理解新想法如何在似乎很有可能灭绝新想法的适应机制前面存活下去,适应学者沿着两大思路发展理论,每条思路都带来了有用的见解,但都没带来令人十分满意的答案。

1)适应结合

第一条思路假定存在某种过程,老元素相互结合产生新元素。

除了组织研究,多个其他的学科也都在寻找结合理论,虽然得到了一些启发性的结果,但并未形成定论。

2)适应低效

新事物理论的第二条思路,起点是一个内隐的假设:适应过程是想消灭错误源,但是这样做的效率并不高。

随便观察一下人类的生活就会发现,现有的各种适应机制远远称不上完美。现有社会秩序是非常有效的社会控制系统,但是总会遇到与之对抗的越轨行动者,而并非所有越轨行动者都会被关进监狱或者精神病院。

至少在乍看之下,在叫得出名的那些适应机制下,新事物之所以存活,好像不是因为新事物具有天择优势,而是因为那些适应机制改进已知之物的效率低下,进而消灭新事物的效率低下。

3)笼统标签

适应低效的一种通俗做法就是给解释不了的不合常规的现象贴上笼统标签:愚蠢?疯狂?意外?天才?反常?不能消减的噪音?

进化学中最常见的例子是突变概念,这是为基因繁殖中的不合常规的现象贴上的标签。贴这样的标签,并非十分愚蠢的解决办法。大多数自然过程或对自然过程的理解会展现一些解释不了的变异,几乎每个知识领域都为其解释不了的变异贴标签:人格、权力、领导力、文化。

贴这样的标签,是学者的最后一招。这样做法的存在价值就是,刺激学术发展,进而让人们少使用这样的标签。

4. 新事物生成机制的存活

不给新事物贴笼统标签,就要尽力明确具体是什么过程在产生不可避免但可以预测的适应错误。

1)新事物作为越轨

新事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不合常规,因此,新事物理论也许可以借鉴更为一般的越轨理论。越轨理论的一个版本强调一个揣测:创造中的越轨也许和偏离神智或者偏离社会规范的越轨具有很多重要的共同点。

为了让越轨理论对新事物理论作出贡献,需要解释越轨是如何嵌入适应系统的,还需要解释适应的低效性是如何内生于其制造成功的能力的。

模仿成功实务一般会加大存活机会,但是往往还会带来特别出格的转变。这些转变,大部分会悲惨地失败,小部分最终会具有特别受环境待见的属性。对于任何跨学科或跨文化交流而言,情况也是类似的。适应把新事物产生机制镶嵌在高效繁殖受环境待见的属性的过程中,这样,新事物产生机制财=才得以保存下来。

2)组织适应如何制造产生新事物的条件

在组织中,高效适应通过三种方式制造有利于新事物产生的条件。

第一个是,成功带来组织宽裕以及与之相连的控制减弱,进而鼓励尝试、避免新想法早夭;

第二个有利于新事物产生的组织适应现象是,管理者狂妄自大;

第三个有利于新事物产生的组织适应现象是,对新想法过度乐观;

组织宽裕、管理者自大和对新想法过度乐观的深层机制是所有让适应具有有效性的东西。它们反映并支持成功,与此同时又有利于新事物的产生,即使新事物平均而言是坏的。这种明显的悖论让人不禁揣测,适应过程也许还有其他方法帮助供养而非消灭新事物产生机制。

适应过程的另一种帮助新事物产生的机制:

想一想智慧和知识是如何蕴藏在可繁殖的适应错误中的。

一方面,智慧和知识似乎更有可能消灭而非供养新事物。新事物、新程序和新事物十有八九不符合常规。在大多数案例中,运用智慧拒绝新想法事后都被证明是明智的。因为智慧和知识把大多数新想法正确判定为坏想法,所以经常被说成既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变革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又是创造力的主要扼杀者。

然而,智慧还有另外一面,这一面也许可以叫做乌托邦智慧。因为迷恋理性智慧,于是迷恋抽象思维和模型产生的想法,信仰假设模型与现实情景的拟合,看好抽象思考产生的新事物。这种乌托邦智慧似乎是新想法的主要源泉,而且乌托邦智慧引发巨变的案例比比皆是,有据可靠。

连粗糙的适应过程也理应灭绝乌托邦智慧的运用。那么,乌托邦智慧是如何在人类共同体中繁殖的?一个可能的答案(借自种群生物学)是搭乘。

乌托邦智慧和常规智慧到底有什么联系才会出现搭乘?显而易见的(但并非特别有用的)答案是,两者在认知上、社会上紧密相连、无法轻易分开。两者共享很多基本因素,适应过程待见这一个必然导致适应过程待见那一个。

然而,用搭乘来解释,不过是提醒人们适应的低效性。直觉想法是,适应机制创造了一种新事物相互作用机制,在这种机制之下,新事物尽管容易导致灾难,但是可以逃过适应过程的封杀。

还存在什么其他联系,把组织的众多属性捆绑在一起,让它们的适应命运难解难分?历史的因果结构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那就是复杂性。

3)新事物工程学

组织工程师和社会工程师在寻找也许可以影响新事物存活率或者成功率的组织形式和政府流程。一个显而易见的策略,也是工程师投入大量努力的一个策略,就是想办法从大量的新想法中尽早分辨出稀有的好想法。但是,相关证据表明,这个策略没有多大前途,特别是对极不合常规的想法而言。

另外一个比较有前途的策略是,想办法在不损害好想法之收益的前提下降低尝试新想法的成本。

其他策略包括把组织划分成各种各样的部门(比如,事业部)。

第五章 经验的启示

组织从经验中学习,这既是一个重要现象,又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很多商学院、出版商、出版物和顾问参与其中。

从某种程度上,那群人之所以事业兴旺,是因为他们把学习等同与改进,进而把“学习是个好东西”这个命题变成同义重复。

那群人所做出的努力反映了一个普遍的信念:组织需要提高理解并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关的一份信念是,如果未能通过经验增长智慧,那就是因为学习者犯了错误,这些错误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加以纠正的。

前面几章为那些信念和努力进行了注解,选择性地探讨了从经验中学习的潜力、模糊性和问题的几个方面。冒着用几句话总结前面诸多讨论的危险,这里提出四个一般结论:

第一,组织以及组织中的人采取行动、观察行动结果并据此调整期望和理解,以寻求智慧。其学习,既采用低智机制,即简单地复制成功的行动、程序或形式,也采用高智机制,即建构有关历史的理论、模型、故事。根据经验调整行为和理解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显著方面。

第二,在可以反复练习积累经验的、相对独立的、相对狭小的领域,以上机制可以带来明显的改进。在这样的领域,通过反复练习获得的经验,往往会改进绩效,不过一般不会带来最优解,易犯尝试不足的错误,可推广性也有限。

第三,在因果关系复杂、练习机会较少的领域,经验不是好的老师,因为不能可靠地为绩效改进提供清晰的依据。然而,与公认故事或模型提供的神话主题相结合后,经验诠释可以促成共识、营造理解感、肯定人类智慧的重要性,有时还会提供少数审美情趣。

第四,一方面,从经验中学习,要想发挥长期效果,就要进行大量尝试;另外一方面,从经验中学习,倾向于灭绝尝试。新事物容易受到有效学习的打击。然而,组织中确实不断有新事物出现,组织能够对新事物的出现和成长进行程度有限的策划。

1. 经验作为有用的老师

如果说从经验中学习就是根据经验调整行为和理解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个人和组织经常从经验中学习。不毫无疑问的是,从经验中如此容易就挖出来的其实启示能否可靠地改进绩效或者增大生存可能性。

几乎对所有专门化的人类活动而言,经验的效应都是正面的。然而,经验并非完美的老师。复制成功往往会带来改进,但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从众多选项中发现最佳选项的方法。

2. 经验作为不完美的老师

从经验中学习,尽管非常普遍,也屡屡成功,但是有很多限制其效果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经验的三个主要显著特征造成的。第一个是经验的鲜活性,第二个是启示的模糊性,第三个是诠释的灵活性。

1)经验的鲜活性

在个人和组织看来,直接经验特别鲜活。直接经验的鲜活性导致学习者把来自直接经验的信息看得比其他渠道的信息重。然而,一方面经验是那么鲜活,另外一方面,经验又是那么不好诠释,所以从经验中学习特别容易出错。

意识到这一点,并不一定就会怀疑体验式学习。把注意力局限在直接经验之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判断:直接经验的表面启示,往往对人造成极大的震撼。但是,直接经验的鲜活性往往会导致个体把直接经验看得过度重于许多个体的聚合经验。

2)启示的模糊性

经验必须转化成启示,这个转化既困难又没有止境。发生了什么,往往是很难知道的,但有时是可以知道的。知道一个事件为什么发生,进而能够从经验中挖掘启示,涉及在容易引发争论和错误的情境下形成或明或暗的因果判断。

经验的模糊性,原因有很多,表现形式也有很多。不过,经验的模糊性大体上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第一,经验的因果结构是复杂的;

第二,经验是嘈杂的;

第三,历史具有内源性;

第四,众所周知,历史是由参与者和观察者建构的;

第五,历史是吝啬的,只能提供少量的经验。

参与到历史中,可能就很难从历史中挖掘启示。组织参与者很难从经验中学习,他们在努力从经验中学习的时候容易出错。经验往往会大大提高管理者的信心,但是并不是那么大大拓宽成功管理者的理解。之所以如此,并非专门因为管理者的弱点或者管理者培训的弱点。在复杂的系统中,要考察一两个因素的效应,往往就是让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并且让所考察的因素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样才能从噪音中区分出效应。在现实世界中,组织倾向于同时改变很多因素,而且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3)诠释的灵活性

模糊的经验,通过灵活的诠释获得意义。正如法国诗人兼哲学家、历史学家保罗·瓦莱里所说的那样:“历史可以为任何事情辩护。历史实际上教不了人们什么东西,因为历史什么都有,无论什么事情都能从中找到例证。”诠释的灵活性牺牲预测力保全神话框架。这种权衡的关键,与其说是在于,是抓住超故事现实还是利用经验预测未来,还不如说是在于,是确保对故事的共识还是确保事后解释经验的能力。一般而言,故事和模型更常用于事后解释而非事前预测。

对灵活地追求看似智慧的共识而言,历史的模糊性利大于弊。

因为诠释是灵活的,所以不论什么经验,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到不同启示。

标准框架还有其他特征有助于把迥异的经验纳入同一标准框架。

4)回避经验的问题

也许因为经验存在明显的问题,所以组织使用的知识,形成方式并不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是基于经验的。

第一,有关组织的信念,大多衍生自一些简单的假定;

第二,有关组织的信念,大多是在工程学知识观的指导下形成的;

第三,组织不求理解复杂的世界,但求创造一个自己可以理解的比较简单的世界。

5)本质内容

如果本书的探讨能给读者什么启发的话,那就是,从经验中学习是不完美的真相发现手段。大部分组织生活和管理生活会提供生动的、令人震撼的经验,个人和组织会怀着很大的信心从这些经验中学习,但是获得的启示很有可能是片面的、迷信的、自证的或者虚构的。从经验中学习,极有可能导致次优选择,不大可能有效揭示深层因果结构。经验可能让信心的增长快于能力的增长,而且让尝试过早终止。结果,经验丰富的人对自己所提建议的把握往往高于自己所提建议的质量。

经验并非不可能形成一般知识。有关人类行为的知识,是可以令人印象深刻的,但是,当它镶嵌在稳定的文化和制度背景中时,或者当它形成于可以反复进行受控观察的情景时,它最令人印象深刻。在积累不了多少经验、不能施加多少控制的领域,直接经验往往提供不了多少信息,又特别令人震撼。结果,从经验中学习,经常会出现自以为掌握真相其实距离真相甚远的情况。

一方面是对体验式学习的狂热,一方面是体验式学习的缺陷,两相对比之下,学者就一直在努力寻找其他能够更好地利用经验潜力的推断技术。所找到的推断技术,有些衍生自多变量统计学。

除了多变量统计这条思路之外,还有另外一条思路,那就是,从小样本的日常经验中获得对深层因果结构的有用理解。我以及一些其他组织学者曾论证过,从“一两次经历”中学习是有可能的。

“从对日常经验具体情节的详细描述中是有可能挖掘出有关世界的有效启示的”这一小样本体验式学习理念有很多热情的听众。它符合大多数人的直觉和做法。支持它的人是如此之多,以致反对它需要极其谨慎。但是小,毕竟还是有人对它持怀疑态度,而且,很难提出一个具体的推断理论来有力地打消那些人的怀疑。样本体验式学习理念并不像轻易赢得许多热情的听众那样能够轻易得到有力的辩护。

这一理念的反对者认为:主张从一两次经历中学习,可以看成是企图为人类对故事的深深喜爱提供某种智慧依据。

3. 经验与人类智慧

用根据经验知识有效地适应环境的案例阐述人类智慧是不够的,因为仅仅从工具效用角度出发是无法完全理解智慧的。

从智慧的第二个角度“优雅地诠释经验”来看,与其说经验是适应工具、进步动力,不如说经验激发一项根本的人类活动——创造并装饰没有实际用途的知识。

人类通过具有以下三个功能的好奇、流言、交谈、故事、叙述、解释、理论和神话彰显智慧:

(a)用有趣的方式对人类的存在赋予意义;

(b)对人类的意图进行合理化;

(c)展现人类的想象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理解经验,与其说是为了生活,不如说就是生活;追求意义,与其说是为了有效地适应,不如说是喜欢讲故事的人类的一项根本活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验的疆界》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