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是本好书
算法是个很玄学的黑匣子,到现在为止我仍然保持着这样清晰的认知。曾经有幸体验过RNN和CNN,后来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还停留在很常见的CV上。
我们常常会把算法挂在嘴边,好像每个会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人都是一个算法人,当然这种认识没完全错。
技术人们训练完了参数的算法是他们的算法,产品人有一套自己的算法,那是我们的算法。这套算法真的是去为了Growth Hacker。
你今天点外卖了吗?
其实我想说的并不是外卖,而是热爱外卖产业发动无限战争的美团。众所周知,我们每当切换一个地方,推荐的东西就会完全不一样,比如说我在学校他会给我安利今天的外卖,我在西安他会给我说你旁边那家“老潼关肉夹馍”味道真的不错,当然事实确实是这样,味道确实不错。
这就是我们所常见的算法,“外卖”?不,推荐算法。
“我在重庆,我想去西安”
算法在进入我们的生活,当LBS的服务越来越发达的时候,算法为了更懂我们,他们开始选择用不同方式对待我们。我们在重庆的时候,不会频繁的告诉我们哪里去旅游,但是如果我在重庆而访问西安的时候,那算法一定会想曝光更多的旅游景点给我们。因为我们可能去西安,他可能想让我们去哪里玩。这个东西短期推荐的,不具备长期的效益。
没事多逛逛购物平台
网购出现,打破了直销以及高额的门面费,在物欲横流的池塘里,我是这个下沉市场里最划水的那只鱼,我享受着低价,但是我控制着自己剁手的冲动。
我喜欢去关注电商平台,因为我很闲。但是我是一个理性人,贫穷不愿意去盲目消费,平台最不喜欢我这样的人,而这类人特别多,不止我一个,就是大家俗称的“货比三家”,我们会去看好评,会去看差评,会去看实物图,会去辨别刷单,这些我们所关注的“淘宝印象”和“评论”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标签。这些东西大多数是UGC所产出的,而CSDN上面的许多东西更能算是PGC,而且你会发现里面的协同算法。
乐于助人的快乐
从小就知道助人是美德,乐于助人是快乐,收获别人的夸赞是快乐,其实从大的层面讲,是促进社会的进步,也就是古代出现的大同社会。
协同算法, 一种名字逼格很高然而实用性比名字更强的算法,适用于各种裂变前中厚场景。协同算法分为三种,基于用户协同、基于物品协同以及基于模型的协同。
基于用户协同相当于,我吃冰淇淋一直只吃麦当劳原味甜筒,好朋友也是一直只吃麦当劳原味甜筒,但是渣男喜欢吃草莓圣代,所以我和好朋友成为了好朋友,渣男孤独终老。而当我发现麦当劳的香草味甜筒也好吃的时候,我猜测我的好朋友也会喜欢,就会给好朋友也推荐一下。
而基于物品协同,就更像是一个孤独患者的自我拉扯,我喜欢看《启示录》,然后他会给我推荐《情感化设计》,我发现一读很有意思我也很喜欢。
最后基于模型协同,则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算法,我们的爱好被卷到神经网络里面去了,有点像玻尔兹曼机,或者举个很实在的例子,就是网易云音乐他每天给我们推荐的,我们在不断的听一些类型的歌,然后它也不断更新我的回归曲线,最后发现他真懂我。
你的QQ空间老被人访问吗?
ECS (Effective Catalog Size),一个很迷人的指标。当你空间几百年没人访问的时候,你的一条惊骇世俗的说说出现了,评论点赞络绎不绝,你会不会有一点点的小激动?别说一点点小激动,我还要认真反复研读我的评论,证明我的严谨和对待朋友的真诚,当然都是玩笑话。
ECS就是衡量这个事情的一个标准,当你有N条说说,只有1条爆满,那么你的ECS几乎趋近于1,,你不是一个合格的运营人员至少站在QQ空间的角度来看。但是网红和女神是不一样的,每条下面都有数不尽的崇拜者,我作为一只合格的舔狗,女神的每条说说都必须点赞和评论,她回复我一句就像是我被翻牌一样。这个东西的ECS就非常nice,这才是合格的运营人员,女神们都适合做运营。
新浪微博我最近终于又开始使用起来了,之前放弃是因为朋友太少,现在捡起是因为一天太无聊。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浸淫于看推荐的东西,但是我往往会发现这些东西似乎老有重复,是不是感觉这样阅读有点伤身体了?
头条号里面涉及到一个“双标题+双封面”的事情(我没用过,书上说的,但是我找到了证据)。什么叫双标题和双封面呢?
“今天太阳公公早早的都对我绽放了笑容,我来到公园,打开风筝,放飞了起来,几个小时后,疲倦了回到了家,早早的睡了觉”。我会为这段话命名,第一个命名叫“震惊,大太阳下,小学生居然做这种事情!”,第二个命名叫“记放风筝”。第一个配图我会配“风筝”电视剧里面的“军统六哥郑耀先”,第二个配图会配几个漂亮的风筝。对的,第一个命名和配图完全没有任何关联,但是你会发现会颇受喜爱,不是因为它的优秀,而是因为第二个没人想去看。
双标题双封面的意思就是,同样的内容分两种形式去发放。在生活中你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东西存在,标题相同内容不同(双标题双封面),标题不同内容不同(不用考虑完全OK的),标题不同内容相同(密集打散),标题相同内容相同(考虑观看数量和收藏数量)
你每天都吃青椒炒脆皮肠会腻吗?
提到了密集打散,那就必须要说一下推荐密集。在我看来就像是“腻”,网易云音乐重度用户到现在回归QQ音乐怀抱,不光是版权问题,更多的是QQ音乐上面我存过很多歌单,而网易云音乐我不会选歌,只能听推荐。但是每天都是Hiphop的滋味很难受,我不想再去训练它为我服务其他,因为每次修改我的“音乐梦”,我都会很头痛,因为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
不光有“腻”,年轻的朋友们还有反感,我很怕鬼,成了我们宿舍同学的3学分必修课,就是大晚上放“张震讲鬼故事”。生活中怕鬼的不少,怕蛇的也很多,当你的内容开始变得为了迎合少部分人想法而不考虑配送路径的时候,我们消费者真的会很失望,所以低俗的内容在增加我们的用户损耗。但是你怎么知道他不喜欢鬼神呢?悄悄咪咪的进行,第一次他没有点进去看,过几天(一定要过几天)再放一条,去看看他点了吗,或许他上次忘了。
千万别炒过期脆皮肠,因为真的不好吃。世界杯结束了几周了,你还热火朝天的关注之前的比分吗?明星八卦、热门电视剧以及洛必达法则,他们的时效性是不一样的,短中长的处理一定要恰到好处。
新鲜三文鱼和稍微有点新鲜三文鱼谁更好吃?
肯定是新鲜的好吃,大家都知道新鲜的好吃。但是大多数朋友是吃不出来感觉的,当你觉得肉质“烂”且“粉”的时候,没错了,他可能是刚被屠杀的三文鱼小哥哥,也可能被杀一个小时的三文鱼小姐姐没有被用完。我们在消费着不需要动脑的娱乐消息,也在消费着很优秀的专业领域作品,所以千万不要享受着阳春白雪的Title过着下里巴人的Life。
以前的PC舒服呢,还是现在的App舒服
这个应该追溯SEO(搜索引擎优化)和REO(推荐引擎优化)之争,以前没有这么多推荐,但是信息量是很少的,如果说以前的网站规则是1K,那么现在应该是10K,因为复杂所以专业?
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推荐,因为我们越来越懒,但是也越来越不安全。聪明的App为了让你安安心心的输入手机号(滴滴),你输入手机号方便后面的叫车服务和联系,而傻不拉几的App仍然告诉我们这个绑定之后会很安全,某些App的安全其实我们真的不那么Care。
静态数据与动态数据的拔刀相见也是常事,姓名性别是静态,收藏点赞评论是动态,哪一个更舒服其实更大程度取决于你交互程度的深度。例如我们所推崇的边际排名算法。
边际排名算法(Edge Rank Algorithm) = 互动程度 * 评论/点击等权重 * 时间
内容得分 = A*边际因素 + B*社交因素 + C*模型因素
你怎么知道你现在不幸福?
春招结束,朋友们老在说不幸福不幸福,我们怎么知道不幸福,因为比较,大学四年没有爱情,没有好offer没有清晰的未来。
而放进一款产品来讲,我们怎么知道用户喜欢不喜欢,看新注册?看召回?我们常常说新产品没办法衡量,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做产品是为了什么?我一个好兄弟昨天跟我说,你们做产品的人真的好恶心,一天瞎推荐瞎搞,都是为了挣钱,其实不是,我们真的是为了服务用户并从中挣一点点钱。所以当衡量产品是否有效的时候,服务用户获得用户消费量来进行拟合我们的产品目标。
为了自己能感受到幸福,我们往往会留保底方案,就像很多考研的同学会去找个工作保底,而找工作的同学也会拿个offer保底然后慢条斯理佛系招聘。然后去优化,产品也如此,需要去优化的。
我们不光衡量产品目标,还要衡量个人目标,我们用户的LTV(Life Time Value),譬如今天下好了拼多多发现大家都说便宜但是质量不是很好,然后删掉,对于产品和公司来说这个LTV就毫无意义,用户没有完成我们想让他们完成的目标,则不能算达标和成功。
拆了东墙,少补西墙肯定不会幸福。不折手段做事情,这是古代枭雄会挂在心中的准则,有些产品人也喜欢这样,强打扰、高频露出暴力引导用户。最后结果发现A部分人数降低,B部分人数上升,总人数上升,总收益下降。
自媒体的暴富之路
另外一个好兄弟,自媒体前阵子做的风生水起,在校大学生一年挣的比我未来工资都高很多,确实这个风口被很多人抓住了,不过又开始整改起来了。
拉新促活是难事,我记得他当年混迹于关于他那个领域的各种App里面,仿佛像在搞销售一样去获得用户。每天也会发公众号内容,然后用户开始慢慢的依赖了。之前他希望我们去关注他公众号然后每天点一下内容就行,后面他就不再提这个事情了。
我想他或许知道了打开率的故事,“一次打开率=阅读量/粉丝量”,而他去接广告的时候估计也了解到了另外一个概念“一次打开率=应用内阅读量/推荐量”。前者是粉丝分发,后者是推荐分发。
自媒体人有个习惯,如果有广告的话,会在末尾放广告,因为这样触达率会高,也不会影响他人的感受。所以很多自媒体人是从走的这样一条路,“获取粉丝”->“消费粉丝的流量”->“流量来消费产品”。所以他们最开始关注的是ROI=(LTV-CAC)/CAC。获客打开之后,“流量主”这个东西开始挣钱,还记得最初的“罗辑思维”吗,然后后来“罗辑思维”我个人开始有些不喜欢了,然后我就取关了,因为他开始卖东西含量大于干货了,而且那些东西我们学生确实没太多能力去消费。
你喜欢做活动吗?
我不知道最近互联网er早读课怎么了,感觉天天都在赠书,之前也获得过几本,不过几天前的书拖到现在还没给我发,所以最近不是太想评论了。
之前信小呆的那波流量到处商铺都在消费,但是确实没听谁说其他店铺的奖品领到了,最后变得不了了之。有一部分人群然而在这里面表现的很聪明了。送虚拟物品(电子书)的活动代表着成本低,获取门槛也低,因为知道有大概率所以大家都很热衷于去参与。
所以实物鼓励老用户,拉新促活用虚拟物品就足够了。互推粉丝量=当日总增长-自身内容曝光量*转粉率
会有中间商赚差价
MCN和MPN更像是一个人的成长之路,多频道网络到多平台网络,他们是自媒体人的经纪人,但是有骨气的自媒体人是可以选择拒绝的。他们充当中间商,他们可能会考虑投资你,也可能只是和你保持“友达之上,恋人未满”的暧昧关系。同时市场的中介不光是为了挣我们的钱,他们也在平衡市场,因为没有他们可能房价会更贵,有点像美团或者携程这类产品,他们没有SKU,也不想去碰SKU。也很像是1688到火车站上营销人员的距离。
但是租房中间商也会被小区门口登记的大房东租房启示所影响,为了生存下去,很多MCN也成了大房东的私人市场专员,开启了对待自媒体人的进一步剥削,当然也可能是刚刚兴起的平台上面溢价的好伙伴。
你今天在朋友圈的学习了吗?
内容付费,有群人的内容付费是考研考公,还有一部分人群的内容付费则是我可能想了解一下这个世界,当然也不排除像我这样很无趣的人我想要展示自己在努力学习的一种虚荣心。
因为人群的不同,这些知识类的产品是1对多的,所以不同Level下面的反馈是真的不一样。我从来不相信一天能够看完一本书,甚至于看完之后你就会用了这样的鬼话,哪怕小说看完的余音绕梁也要在我心中三日不绝。下一本书是需要时间去休息的,才能去享受读书的乐趣。
一天一本书更像是喂猪,别被内心渴望知识的力量冲昏了头脑,急于求成会一事无成,突然想起了自己学Java的过程...真的好像喂了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