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晓彤的新剧《二十不惑》刚刚开播,第一集就戳中了不少观众的心。
女主的室友姜小果,和同学闹了别扭,独自散步时,接到了妈妈的电话。
妈妈带着歉意小心翼翼地询问小果:
“你说那个微信提现,我到现在也不会,你能不能再教教妈呀?”
姜小果翻了个白眼,瞬间狂躁:
“怎么又是这问题,我不是跟你说了嘛,你把微信钱包打开。”
妈妈语气更加讨好:“我这跟你打着电话呢,怎么打开微信呢?”
姜小果急到跳脚:
“我不之前都教过你了吗?”
“我都跟你说了那么多遍了,你还是不清楚!”
“我说一百遍,你还是不清楚啊!”
年轻人眼里好用又便利的智能手机,对许多老人来说,是一场“灾难”。
这并不夸张。
不会扫码,不懂转账,不知道网购怎么操作,最基础的聊天打电话也要翻来覆去研究许久……
淘宝搜索“老人机”,销量排名第一的那一款,有37万条评论,月销量是6.5万多台。
有人觉得难以置信:
“所有年轻人都在追求手机配置更高、功能更全的时候,还有这么多人在用这样的‘老古董’。”
我们似乎一边享受着“二维码时代”的便利,一边把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长辈们,远远抛在了身后。
被迫走出“舒适区”的老人们
有人研究了一万多条电商平台评论,发现几乎一半人都提到了老人、长辈。
父母公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邻居老人……都是赠送对象。
还有一些人,甚至多次购买同一款手机。
满意理由也很简单:
字大、声音大、操作简单、价格实惠、待机时间长……
对老人而言,手机不需要太多花里胡哨的功能,能打电话发短信已经足够。
可是,无处不在的二维码,越来越普遍网上预约、网上购票,都在强迫他们走出老人机的“舒适区”。
一份征集老人与智能机故事的帖子里,有网友提起自己的卖菜的爷爷。
爷爷因为没有智能机,无法使用手机收款,菜总是卖不出去:
“一点点菜,爷爷从早坐到晚,别人一来就问有没有收款码,他满是无助。”
也有人说起在医院遇到不会用手机挂号的老奶奶:
“老人家在收银台徘徊了好久,最后叹息一声走了……”
今年上半年,一个健康码,给防疫工作带来无限便捷。
可是,有些老人因为不会扫码,出行都成了难题。
黑龙江,一位老人想出小区,被工作人员拦住,要求他出示健康码。
老人解释自己用的老人机,无法扫码。
工作人员坚持一定要出示二维码才能通行,争执中,老人被一把推开。
手机摔在地上,老人去捡,重复了好几遍:“干啥啊?你干啥啊?”
鸡西市,一位68岁的大爷在超市买完葡萄,排队准备付款。
收银员告诉他,超市不收现金,大爷瞬间暴怒:“你不收我就拿着走了!”
到了门口被保安拦下,两方推搡起来,大爷被气到说不出话:
“我拿的是人民币,不是假币啊!
你让我在那儿站着,羞辱我呢?羞辱我老头不会用微信呢?”
不会用智能手机,许多老人出行、购物、看病都成了难题。
太多人只顾着自己向前奔跑,忘了去关心长辈们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时,有多么孤独无助。
不是不想学,而是无处学
英国科幻作家 Douglas Adams 的“科技三定律”这样说: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稀松平常的,是世界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将会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任何在我35岁以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秩序的异端。”
我们眼中稀松平常的东西,已经是违反父母生活秩序的“异端”,怎能迅速坦然地接受?
看过一部短片:
一位已经退休的老父亲,去应聘一个实习生岗位,面试官问他为什么,他讲起自己的故事。
和女儿一起吃饭,看到她桌子上的账单,父亲提出想帮女儿支付。
女儿头也不抬:“不用,爸,它自己会付的。”
后来,父亲跑到营业厅去问,被人笑话不懂网络自动扣费。
某天下雨,他拿着伞去接女儿回家。
没想到,女儿早就叫了网约车,因为父亲来了,还要绕一两个小时先送父亲回家……
父亲听着司机和女儿的争执,一脸落寞:
“小时候啊,她总夸我是超人。现在啊,女儿长大了,不需要爸爸这个过时的超人了。”
他不懂女儿那些新奇的东西,所以想重新进入职场,“跟着时代进修一下”。
可是,明明在“过时”之前,他也曾“无所不能”。
谁都没法预料,自己会在哪一刻,被世界抛在身后。
去年春运期间,上海火车站有一位老人,为了买一张回安徽老家的火车票,跑了6躺火车站。
可是,每一次都买不到,二等票、站票全都没有。
他急到对着工作人员下跪磕头,想要求一张票。
有人提醒他去网上买。
大爷坐在角落里哭了起来:“我不会。”
在这位58岁大爷的印象里,返乡就是“火车站票一买,背包一背咱走了”。
没人告诉他,怎样去网上注册、抢票。
提起让儿女帮他,大爷说:“不想麻烦女儿……”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父母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而是没有人愿意去教他们。
电视剧里,姜小果因为教妈妈用微信暴跳如雷时,弹幕上几乎所有人都在感叹:
“太真实了,天下妈妈都一样,仿佛看到了我妈。”
“一模一样,我当时直接炸了……”
有多少父母,鼓起勇气揣着好奇,小心翼翼地探索“新世界”,却被儿女几声不耐烦的训斥挡了回来。
一面,是被时代“抛弃”的慌乱无助;
一面,是被儿女“嫌弃”的心酸孤独。
他们似乎只能认命,只能看着自己越来越“渺小”,越来越过时……
你是爸妈唯一的“解药”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的孝顺,太过“一厢情愿”。
朋友聊起自己给爸妈买了高档智能手机,过年回家才发现,两部手机都被小心收藏在柜子里。
问爸妈为什么不用,他们只是笑笑:“我们老了,就不赶这个时髦了。”
后来他才得知,手机刚开始使用时,要设置新ID,爸妈一起研究了好几天都没弄明白怎么用,也没好意思问他,怕打扰他工作。
后来又听说手机很贵,二老怕摆弄坏了,干脆收了起来。
以为买了好手机给爸妈,就算尽了孝心。
可这反而让爸妈觉得自己已经“年老无用”。
我们眼中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对他们或许就难如登天;
他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都在慢慢衰退,可我们很少意识到这种改变。
一厢情愿地给予我们眼里的“好东西”,却一再忽略他们的真实需求,这不是孝顺,这是自私。
很多人,内心把父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但日常行动中,父母又总是排在后面:
领导同事工作群的微信,必须秒回,爸妈的消息,想起来了就回,忙了干脆忽略。
对难缠的客户报以最大的耐心和宽容,对父母偶尔的打扰满心不耐烦。
看到网上有人为父母详细绘制智能手机使用教程,感动地点赞转发收藏;
可轮到自己,匆匆教上一两遍,就耐心告罄……
实在不公平。
对很多老人来说,儿女是他们唯一一扇看世界的窗。
科技带给我们惊喜,却带给他们慌乱。
我们的耐心和爱,是唯一治愈慌乱的“解药”。
你必须让父母知道,他们可以询问你、麻烦你,无论多少遍,你永远对他们有耐心。
这样,他们才不会在某一天变成那位火车站里下跪求票的爷爷、变成小区门口被人推搡的大爷……
我们都不是聪明伶俐的学生,小时候,学用筷子要花几个周,学走路、学说话更是要耗费爸妈无数时间精力。
那时,他们毫无怨言。
如今,轮到我们带领、陪伴、保护他们,去面对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
不妨学一学,他们当初的耐心。
“孝顺这个词,是由后悔组成的。”
父母已经在变老了,他们白发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弱,对医院越来越熟悉……
今生能够相伴的日子,每一天都在减少。
千万别等到来不及,才悔恨当初为什么没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