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算术”到“数学”

    今晚读了董文华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教学实录,深有感触。计算教学很枯燥,上不出新意,因此在各种教学研讨中、汇报课展示中也很少有人上。但是,无论是在传统教材中,还是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计算教学总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也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

    董老师以“住新房”的生活情境引入,学生从中提取学习材料;以“能住多少户”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意义,寻求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支撑。课堂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学生运用前面学习口算的经验,用拆数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个两位数变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进行计算再相加。此时,教师引入方格图,借助情境帮助学生明白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学生通过圈一圈、画一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了算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拆分,每一步表示什么意义等,为竖式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是我在教学中没有想到的也没有用过的方法。方格图给我的印象只跟图形有关。在学习图形的认识以及面积的学习过程中才会用到方格图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没想到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以后再遇到计算教学时,我也要尝试着去运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方格图、并让方格图成为学习数学的好朋友、好助手。

      通过阅读,不仅带给我计算课教学的方法和思路,还让我懂得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让计算教学焕发出活力?

1.“算”“用”结合,让计算教学鲜活起来。

    熟知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感到计算是因为生活所需,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围绕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始终在流淌,由此计算,教学变得有血有肉,变得丰富起来,鲜活起来。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引入了主题图与情境的创设。体现了计算教学的算用结合,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的理念。

2.寻找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对接点”。

    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首先示范竖式计算的法则,然后让学生反复的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这样机械化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是浅层次的,只是程序化的“计算器”,教师常常把计算课上成了“算术课”。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计算教学的目的是多元的,要求学生主动把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尝试解决问题,体验计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仅会算,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不仅会笔算,还要会估算。能确定有关结果的一个合理的取值范围,不仅能算正确,还能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理念强调把计算课上成数学课,合理的把握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我们大多数的教学一直都在传统老观念和思想上没有走出来,课堂中应该再放手一些,应该相信学生。只要设置的问题有价值,层层递进 引导者学生进行思考、交流、探索,学生才能一步一步摸索,才能真正体会到“焕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成功感,才能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魅力。

      正如董老师所说 : “会计算固然重要,关注学生的计算品质,计算的习惯,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更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算术”到“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