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真人花木兰预告片曝光引起热议,刘亦菲女装造型的妆容感觉打翻了调色盘一样雷人,所以南北朝时期的妆容真的这么难以描述么?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混乱动荡,人民生活也是处在水深火热的状态,而同时,人们的精神却极其的自由,富有智慧和热情,崇尚放浪形骸的风流态度,包括化妆,也是极尽脑汁的装扮自己。
估计那时朝廷混乱,文人们在官场上受得刺激实在太多了,心理承受能力非常不一般,所以对于女子的妆容宽容度非常高,那也算是为之后唐朝的奇葩审美打下了扎实的心理承受基础。
那我们就说一说神仙姐姐这个挑战大家审美的妆容吧。
从底妆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白色铅粉的粉底并没有把整张脸都涂白,而是在额头、鼻梁和下巴的部分刷白,这应该算是最早的修容提亮。
这个底妆把面部靠化妆修的更加立体,鼻梁看起来会更高,下巴更翘。有一个UP主录过一个仿南北朝时期的妆容视频,专门给大家截一个对比图。
北齐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中,仕女脸上明显的画了这个底妆。
这个底妆在南北朝之后流行了好几个朝代,唐朝专门把这种妆容叫做三白妆。这个白妆在唐寅的《王蜀宫伎图》中出现过,图中画的是五代时期后蜀的时期,看来五代时期的女人依然喜欢画这种妆。
木兰额头上的那一抹黄大家应该都能猜到,就是《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的花黄,也叫做额黄,这也算是南北朝时期最有特点的妆容了。
“眉心浓黛直点,额色轻黄细安”,女孩子们从佛像上受到了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涂抹成了黄色,这就是额黄妆的由来。
但木兰的花黄和中原的不太一样。中原的花黄指的是额头上用金色颜料画出的图案,或者把树叶剪纸等材料染成金色粘贴在额头上。
而木兰额头上的黄色是由额黄发展而成的佛妆,木兰是鲜卑族人,在张芸叟的《使辽录》中记载:“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这种潮流并未大范围的在汉地流行,也符合木兰少数民族的特点。
在木兰眉心画的叫花钿,与花黄的差别就是一个是金色的,贴在额头上;一个是红色的,画在眉心。
这种妆容也被称为“寿阳落梅妆”。相传是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那一天,躺在殿檐下睡着了,由于睡得太熟,梅花的花瓣落在她的额头上也没有被发现。
公主醒来后,发现额头上留下了五朵梅花的印记,怎么都无法擦掉。宫女们非常吃惊纷纷跑来观看,觉得十分漂亮,于是都开始模仿,还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寿阳落梅妆”。
由于梅花的花粉是黄色的,于是女孩子们就设法用黄色的颜料在额头上画图案,于是就有了“花黄”的说法,而且画这种装饰的要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的就有了“黄花闺女”的说法。
这种妆容所产生的影响已经不仅限于当时的社会,在唐宋时期,这种眉间贴花钿的装扮成为女孩子们日常的装扮时尚。
神仙姐姐脸上的两坨浓郁的高原红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也是南北朝时期很有名的妆容,它有一个很美丽的名字叫做晓霞妆,关于这个妆也有一个故事:
相传深受魏文帝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在刚刚进入魏王后宫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去见文帝,文帝正在灯下看书,书桌前面放了一张透明的水晶屏风。薛夜来进来的时候,竟然一下子撞在屏风上,脸颊上红肿了一片,就好像将要散尽的红霞。
歪打正着,宫女们发现她的脸颊上殷红一片非常好看,于是争相模仿,而且越红越浓郁越好看,这种夸张的腮红就这样流行了起来。
不得不说魏文帝宫中的宫女们为了取悦皇帝是绞尽脑汁,前面薛夜来误打误撞创造了晓霞妆,后面段巧笑就想出新的招数,俗话说红得发紫,紫色又是当时人们心中高贵的颜色,于是她就发明了后来红遍南北朝的“紫妆”。
崔豹的《古今注》中载有:“魏文帝宫人绝所爱者,有莫琼树、薛夜来、田尚衣、段巧笑四人,日夕在侧。.巧笑始以锦衣丝履,作紫粉拂面。”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五中曾详细记载了紫粉的作法:“作紫粉法,用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和合均调。取落葵子熟蒸,生布绞汁,和粉日曝令干。若色浅者,更蒸取汁。重染如前法。”但小编想了想,这个巧笑画完会不会是这样的效果?⬇️⬇️⬇️
其实除了木兰的妆容之外,魏晋南北朝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妆容,比如说那时女人会画墨妆,后(北)周静帝时,禁天下妇人不得用粉黛,于是宫人皆黄眉黑妆。也就是拿杉木灰抹额头。大概有可能是这样的?⬇️⬇️⬇️
还有曾流行于东汉后期的啼妆,即“以油膏薄拭目下,如涕泣之状”,此时依然沿袭。南朝梁何逊《咏七夕》诗中便云:“来观暂巧笑,还泪已啼妆。”最近这种泪滴妆貌似又流行回来。
还有很奇特的叫“徐妃半面妆”。顾名思义,即只妆饰半边脸面,左、右两颊颜色不一。相传出自梁元帝之妃徐氏之手。不过姑娘是跟皇帝赌气故意这样的,大家还是别学她了。
不管我们现在看起来多么非主流还是杀马特,那个时代能够出现,甚至流行这样的妆容,就证明虽然社会是动荡生活是痛苦的,但是谁都无法阻挡女人爱美的创造力。
不过像神仙姐姐这样把所有的妆全都叠加在一起,小编猜测这位化妆老师还是有些用力过猛了,毕竟在崇尚飘逸自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样全部堆叠在脸上确实有点夸张了,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