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担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坚决除教育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1917年任北大校长后,以自由、民主原则改革北大,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天地。

1.蔡元培与资产阶级革命教育的实践活动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阶段

(1)辛亥革命前,蔡元培的教育实践。蔡元培于1901年被聘为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常

在课内课外向学生宣传爱国民权思想,学生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同时,他与张元济等创办《外交报》,又与蒋智由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组建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

①中国教育会:蔡元培等人建立中国教育会,主要是教育中国青年开发其知识,增进国家观念,主张恢复国权暗中宣传革命派。他对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和组织作用。

②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中国教育会创办了著名的革命学校,主要是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首先,南洋公学部分学生罢课,蔡元培等人为罢课学生重新建立了学校,叫作爱国学社,学社强调重视精神教育、军事教育。后来,蔡元蒋智电等开设了爱国女学,爱国学社的社员纷纷动员其姐妹入学,爱国女学人数增多,逐渐发展起来。这两所学校都属于革命性质的学校,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在这两所学校的影响下,各地反抗封建专制的罢学风潮不断发生,对革命的促进作用很大。

(2)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第一任教育总长的教育实践。1912年1月,蔡元培被任命为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并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通过,确立了其法定地位,奠定了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

(3)再赴欧洲,推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法国,他与李石曾、吴稚晖、吴玉章等人组织“勤工俭学会”,与法国友人一道发起((华法教育会”任中方会长。这些组织直接推动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开展。

(4)任北大校长,改革北大。1916年底,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对北京大学进行全面改革,使北京大学由一所痼弊缠绵的旧式学堂转变为生机勃勃的近代新型大学。他还积极参与推进高等教育和各项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并在这一时期提出教育独立思想。

(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教育实践。这一时期,蔡元培先后被推任或任命为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要职,并提出大学区与大学院的改革思想。

2.“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在1912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文章系统地阐述了“五育”各自的内涵、作用和相互关系。

(1)“五育”各自的内涵和作用

①军国民教育(相当于体育):主要目的是强健体魄,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但针对中国的现实,有寓兵于民,对抗军阀拥兵自雄,捍卫民主共和的良苦用心。

②实利主义教育(相当于智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密切加强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发挥改善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能力的作用。这是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种概括。

③公民道德教育(相当于德育):尊重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有利于资产阶级道德建设的养分,将二者结合起来,培养国民的道德感。

④世界观教育(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教育):是蔡元培独创的思想,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旨在培养人们既能立足于现象世界,又能超脱现象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

⑤美感教育(相当于美育):大力提倡美感教育,甚至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利用美感教育去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2)“五育”的关系

蔡元培强调“五育”不可偏废,其中,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轶政治之教育。上述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合而为一,教育的最高境界。学校中每一种学科教学虽于“五育”各有侧重,但又同时兼通数育。

3.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对官僚习气严重、校政腐败、制度混乱的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地”,但北大教师不热心学问,学生把大学当作升官发财的阶梯,这是北大“著名腐败的总因”。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为师生创“改革北大听讲解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①改变学生的观念。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长。

②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在教师聘任上,蔡元培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推崇具有真才实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兴趣和能力的学者来任教。

③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的研究兴趣。重视建设各科研究所和北大图书馆,丰富藏书,使北大图书馆成为全国高校首屈一指的图书馆。

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倡导成立各种学会,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①在高校研究方面。“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各种学问在大学都应该被自由地研究和讲授,这也是各国大学的共同准则,这样大学才能对学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在教师的聘任方面。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③在教育对象方面。这一原则还体现在北大开创了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的先例。

④在高等教育服务社会方面,北大实行旁听生制度,让教学和学术活动向社会公开,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这些都有利于提升我国大学的开放性和平民化程度。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①内容:在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中,已经确定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管理体制的改革目的是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

②评价: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京师大学堂遗留下来的封建衙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的蓬勃发展。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①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在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上,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偏重于纯粹学理研究的文理两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将北京大学工科停办,商科改为商业学,并入法科。同时扩充文、理两科的准专业门类加强两科的建设。即把原来的五科改为文、理、法三科,突出文、理两科,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

②沟通文理,废科设系。蔡元培强调文、理两科应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文科里包含理科,理科里也要包含文科同时废科设系,设系主任。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基础课三类,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或者滞后与大大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选科制体现了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落实他“沟通文理”想的一个具体措施,其他高校纷纷效仿。

(5)评价

①北大的改革不仅是自身面貌的变化,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②改革的灵魂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兼容并包”不仅包容不同的学术和学说流派、不同的人物和主张包容女生和旁听生。“兼容并包”也并非不偏不倚,而是有所抑扬,封建专制思想文化本已根深蒂固,所包容的是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和新人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