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外婆家的乡间小路上

文│Amber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也是传统的小年,在这一天我去看望了年迈的外婆。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薄雾时深时浅,小山如黛,欲隐欲现,深呼吸一口,整个肺里都充满凉丝丝的空气,顿时神清气爽,这是城市的车水马龙永远都给不了的风景。

路边的水田盛了满池塘的水,没有风的时候,平静地像块镜子,倒映着天空,还有远处的山峦。收割后的稻子还留下了一小截稻草,一行一行,像一个个长在水里的小木桩,靠近水里的一端已经开始发黑。但有的却开始抽出了细细的绿芽尖儿,小心翼翼呼唤着春天。

再往前走就到了村庄。村子的外围新修了很多小洋房,在城里人的眼里,这大概就是“乡间别墅”了。可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村里的老房子。

村里的老房子大多都是瓦房,黄泥做浆,刷上石灰,横梁一打,搭上木片,再铺上青瓦,要是好的人家,屋檐上还会有雕花,这屋子放在以前,也是十分气派的。说到这里,可能你会想起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但我们乡下人住的房子比起四合院可要朴素的多。

经年累月,被雨水洗刷的土坯墙在风中摇摇欲坠。走过一户人家,门口还放着卸下的马鞍,乡村的房屋永远以实用为主,屋子的周围堆满了草垛、柴火,有的人家干脆在屋边修了个鸡窝,空气里家禽的声音此起彼伏。

下着小雨,天色朦胧,如果来得早,刚好赶上了早饭,你会看到瓦缝中升起的炊烟袅袅,要是这户人家旁边碰巧还有一处竹林,那景色真是美极了。青山作伴,绿水为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前那种慢悠悠的生活是当下多少人渴望的梦想?可是求学在外,穿梭于城市的车水马龙,我已经忘了这种古朴的感觉,唯有过年回家,看到这些熟悉的风景,才会记起心底的那一处柔情。

外婆家住在山上,慢慢悠悠,登上石梯,一边走一边看,花了老长时间,才来到了外婆家里。外婆门外是一处小竹林,从记事起竹林就永远是这个样子,竹竿挺拔而有力,只是到了冬天,竹叶有些稀疏。林中有一柴垛,不知是谁家的鸡,已将其占为己有,神色怡然,倒是我显得有些局促,怕一不小心惊了几位鸡大人。

在外婆家里看到了很多老物件,蓑衣、斗笠、水缸……兴起之下拍了很多照片。当我把照片分享在朋友圈。很多人投来惊羡的目光,说:“真有年代感!”我暗自笑笑,回复说:“在我这里,这就是现代。”我说的是实话,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偏远乡村无法跟上城市的步伐,依然过着自己自足的农耕生活,至少在老家,春耕时还有水牛拉着犁头。

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开始学会了怀旧,不是为了装文艺,而是希望留住心头的那一份温柔。这些物件在小时候随处可见,一路长大,它们却慢慢地退出了我的视野。求学在外,在城市里也可以看得见蓑衣斗笠,只不过那是挂在橱窗里的摆件,像博物馆里的栩栩如生蝴蝶标本,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只是一种印记。

曾经和朋友聊起梦想,我说大概就是当我挣够钱之后回到山里,搭一间小房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读书写字,种菜养花,最好屋后方还有一片小竹林。闲来无事,邀上好友二三,一起读书泼茶,这就够了。只是长大之后,这种简单的生活反而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

我一直觉得,对于我们这些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的人,心里似乎始终对乡村有一种割舍不去的情感,就好像漂泊的蒲公英,终有一天它会落地归根。而我在看到乡村的时候,心里也会涌起一股熟悉的亲切感,我知道那是“根”的力量。


——Not an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味│外婆家的乡间小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