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王羲之,《兰亭集序》暗藏军事机密

众所周知,《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据说,当时宴会上王羲之也喝得尽兴,内心十分舒畅。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中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取名为《兰亭宴集》,后人多习惯称为《兰亭集》。三十七页诗文摆在一起,厚厚的一摞。这时众家又说,诗集有了,可是没有序怎能记录下今天我等愉快的心情呢?众人便公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

王羲之端着酒一饮而尽,然后提笔而立,虽然脚步有些踉跄,但是多年的功底立刻让他轻拈鼠须笔,在铺开的蚕茧纸上,用他最擅长的中锋行楷,洋洋洒洒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一挥而就。

王羲之挥毫之时,现场鸦雀无声,停笔后,众人轰然大口喘气。原来众人看王羲之行书时无不秉声敏气,看得心旷神驰,如痴如醉,更有的人看得心惊肉跳,暗自惭愧。

墨迹还未干透,朋友们就一致赞美王羲之,认为无论从文章的角度,还是从书法的角度看,都是一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妙精品。对于大家的称赞,王羲之并不觉得怎么样,他只觉得这是朋友们惯例的夸赞。

第二天早晨,王羲之酒醒之后,看到小儿子献之正在挥毫,他便走过去,只见献之正在临摹一幅洋洋洒洒的行文。献之连忙停笔,问候父亲大人。

王羲之眼睛扫了一眼那张纸,心里一震拿起细看,竟然是一幅绝妙的书法行楷,书法的风格看着很眼熟,却有着一股说不出的风骨在其中,妙!这世上竟然还有如此出色的书法大家,王羲之忙问是谁的字。

王献之很奇怪的看着父亲,说这就是你自己写的啊。

王羲之再把手书的《兰亭集序)拿来仔细看,果然是自己的书法,可是比以前的书法要精彩得多,心中十分得意,看来自己的书法又到了更高的境界了。

王羲之意犹未尽,当即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

王羲之哈哈大笑,将重新书写的几幅字全部撕掉,昂头而去。他知道,《兰亭序一文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然而后世认为这次千百年被认为是文化沙龙的聚会,却极有可能是一次秘密的军事会议,隐藏着东晋军事大佬们的惊天密谋。

不然,请看王羲之的身份。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他真正的身份是军事将领,而书法家却是他的副业,他的家族正是电视剧《琅琊榜》中的“琅琊王氏”,从中可以窥看王羲之家庭背景的不一般。

同时更需要强调的是时代背景,当时东晋正直内忧外患的时期,参会的42人中,22人具有军事背景,更有3人在前线身居要职。

难道战乱中将士们真有闲情雅致吟诗作乐不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不知道的王羲之,《兰亭集序》暗藏军事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