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夥伴-用心聆聽

“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 也不想改變你,該有多麽美好啊……

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並繼續前進……

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

曾經嘗試過被傾聽的朋友,以上這段話是不是說出了我們的心聲?這話出自於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可見無論是心理學家還是普通人,都會被傾聽的力量打動。

有可能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非可遇不可求嗎?

很激動地在此向大家推介可能改變我們生命的方式--同理心夥伴(empathy buddy)。

何為同理心?

借用NVC認證導師Alan Rafael Seid的話,

同理心是一種人類共通的需要 -- 得到深度地理解。

我們可以想象它是一種帶有敬意和慈悲的理解。當給予同理心時,我們以一種全然處於當下的品質與對方內在發生着的一切同在。因此,同理心是一種跟隨而非引領的品質。

Empathy is a Universal Human Need for being deeply understood.

We can think of it as a respectful or compassionate understanding. When offering empathy, we embody a quality of being completely present with what is alive in the other person moment to moment. Therefore, empathy has a quality of following, rather than leading.  (Content by PuddleDancer Press. Use of content okay with attribution. Please visit www.nonviolentcommunication.com to learn more about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

同理心夥伴正是這樣一個空間,純然地給予和接受同理心,提供深度傾聽並用語言反饋的機會。

同理心夥伴不會指責、評判,無意質疑任何感受,無意分析想法行為的動機,也不會不請自來地給予同情和建議。當然,這種品質需要持續地覺察和練習。

夥伴的含義

同理心夥伴成功的關鍵是彼此給予深度的同理心傾聽,即參與的雙方是平等的。如果只是單方面的給予或接受,很難令夥伴關係持續。我的一位瑞典籍的朋友,他甚至有一個終生的同理心夥伴,定期在線上彼此傾聽,來緩解生活中的壓力,得到機會深化瞭解自我,從另一個視角看待自己的生活,彼此給予同理支持,他覺得對於整個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完備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然,這需要嘗試,我們無需一開始就給自己背上太多的包袱,我們始終都可以慢慢來,以小而美的方式。

從找到一個和自己差不多程度或者有着相似的學習成長能力的夥伴開始。先嘗試一次,然後雙方給予反饋,哪些方面能滿足到需要,哪些方面需要調整。記得要真誠地反饋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滿足的狀況,不要為了“怕傷害對方”而禮貌性地反饋(在NVC中,我們視每一次真誠的反饋和建議為一個寶貴的禮物,可以知道我們的言行是否服務了雙方的生命)。然後,看是否大家想再來一次,然後再來一次,直到雙方確定你們可以在一段更長的時間內成為彼此的同理心夥伴。

同理心夥伴也可以有多個,這樣可以在時間上有更多協調的空間。

同理心夥伴的具體流程建議

每一次的練習,可以設定約45分鐘至1小時的時間。關於頻次,可以雙方商定,一星期或兩星期一次。

大概的流程是:

1.  开始预备,check-in,各自分享一下当下的感觉,進入此刻的空間。

2. 流程商定,确定谁先说,各自的时间分配,確定計時者和提醒時間點,例如提前三分鐘或一分鐘,以及如何提醒,手勢或是聲音、語言等。

3. 回到當下,可以用深呼吸,做简单的冥想或動作centering,靜默remembrance,提醒自己用全身心去傾聽。

4. A开始,B傾聽,按照商定的方式提醒。A在傾訴完之後可以提出請求,比如詢問B聽到了什麽(確認理解)或者詢問B此時的感受是什麽(尋求反饋)

5. 轉換角色,B开始傾訴,A傾聽。通常來說,每個人的總體時間可以從10-25分鐘按照自己的節奏商定。

6. 结束,各自反馈今天的感受,什么需要满足及未满足,喜歡和不喜歡哪些方面。

同理心夥伴傾聽的常見疑問

• 傾訴者的時間很大部分用於還原現場,而餘下很少時間來進入感受和需要。

傾訴者簡單描述發生過的場景即可,不需要太細節。如果我們過於詳細地描述情節,容易引發更強烈的情緒,而與當下的感受分離。我們需要關注的是,想起發生事件的時候,此刻在心中的感受,這讓我們可以抽離出一定的距離去觀察曾經發生過的事,而產生療愈的洞見或感知。

從傾聽者的角度,可以溫柔地打斷傾訴者,提醒對方回到此刻的感受上來。也許可以提前雙方對此有所意識,並商定發生時的提醒方式,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更為舒服可接受的一個做法。

 "We don't heal by talking about the past; we heal by talking about what's alive in us right now, stimulated by the past".

我們不是藉由談論過去獲得療愈,我們通過談論受過去事件所引發的,此刻在心裏發生着的鮮活的事情,而得到療愈。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基礎的講座上所講

因此,傾聽者亦是反饋當下的狀態和感受,而無需對以前的感受做回應。

• 傾聽者覺得自己猜不到傾訴者的感受和需要,感到氣餒。

在語言反饋時,傾聽者反饋他對傾訴者的理解,特別是傾訴者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可以通過詢問或陳述的方式反饋。如,我聽到你說……你感覺……嗎?因為你需要……。此時”猜對“並不是最重要的。傾聽者的目標是做到一心一意地專注於傾訴者,僅僅是嘗試去理解,已經意義非凡。

重要的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傾聽者意識到傾訴者才是ta自己的重心。也許傾聽者的理解與傾訴者不同,但傾訴者才是自己感受的主人,因此尊重傾訴者對自己的看法。

• 傾訴者用了很多抱怨、指責的語言,令傾聽者感到痛苦。

作為傾訴者,可以選擇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表達,也可以安習慣性方式表達。此時,運用非暴力溝通的任務交給傾聽者。

但這並不意味着傾聽者是完全被動的,正相反,非暴力溝通看重雙方的需要,都可以被看見。當傾聽者對於對方的表達感到強烈的情緒的時候,請如實面對自己的情緒,看看此刻自己需要的是什麽。馬歇爾博士曾經提到一個故事,當他發覺自己已經完全不能耐心地將關注放在對方的身上給予傾聽的時候,他向對方提出,他需要暫時離開一會去和自己的情緒相處。此時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的是,真正讓自己感到痛苦的不是對方的語言或行為,而是我們內在積累的傷痛、未被滿足的需要,被喚起了。它本來已經沉睡地存在,現在只是由對方來喚醒。

此刻,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內在,且意識到那“不是對方的錯”,而是自己內在的某些需要在哭泣吶喊,這和給予對方全然的同理傾聽一樣,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 約定的時間已到,可是傾訴者還沒有講完,而且正在進入狀態,繼續還是停止?

這種狀況真的非常常見。尤其對於新手來說,摸索出雙方都比較適合的時間也是需要探索和磨合的。但我們會建議儘量按照本次商定的時間來停止,如果真的時間不夠,可以留待下次延長。

我在開始也對這一點不太理解,很難得進入到敞開的狀態,很不忍心就這樣結束。我看向這種感受的內在,作為傾聽者是想珍惜對方能夠敞開的狀態,想要支持到對方,希望對方可以在這一次的傾聽中得到紓解、療愈或者明晰等其他的目標,也想要跟隨flow。

此時時間到的停止,也可能讓傾訴者感到痛苦、悲傷或憤怒。如果這種情緒真的非常強烈,正是好機會如實地將它們表達出來。

後來,我還意識到,按照約定的時間停止,它的意義並不在於遵守時間或者刻板跟從。而是藉由這種“打斷”,讓我們有機會和當下相連,回到此刻。通常我們在進入某種敞開分享狀態的時候,常常是斷開了和此刻的鏈接,進入到過去的情境難以自拔。因此才可能會有上面提到種種感受。而這些也許是任由自己“舒服地”表達下去所錯過的一些珍貴信息。同時,也體現了重視公平、效率和可預測性等一些可以滿足安全感的需要。

• 說是不評判,可是作為傾訴者,我感覺被評判了,很受傷。

正如開始所說,同理心夥伴所意圖營造的安全不評判的空間,也是需要不斷的練習。所以同理心夥伴是彼此陪伴成長的過程,如果一方感受到被評判了,可以如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這樣提醒雙方回到NVC的軌道上。

真誠,也許是最好的良藥。我們不需要是完美的人,更別提是完美的非暴力溝通者及傾聽夥伴。

只要我們都在嘗試的路上,嘗試用心傾聽。


參考資料

關於empathy

https://amara.org/en/videos/p9As0ulX2Z6T/en/1093886/

https://www.nycnvc.org/64-days-week-7

https://www.nonviolentcommunication.com/learn-nonviolent-communication/nvc-empathy/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理心夥伴-用心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