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你妈争辩》,这是我儿子出生以来,第三次看这本书。第一次是在儿子6个月,第二次是在儿子12个月,第三次是在20个月的今天。为什么看得这么频繁呢?
一是每次我对儿子的新变化感到迷茫的时候,我要看一看这位爸爸是如何爱自己的孩子的。二是如果累得异常疲倦之时,我也想打开这本书,从字里行间找到我们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孩子多可爱啊,要好好珍惜美好时光。三是每次有不开心的事情,我更要打开看一看,这本书太幽默了,幽默中吐露着带娃的不易,幽默中含着对妻子的爱。有时我在想,如果每个爸爸都像作者巴克曼一样,那么家庭会不会更加和睦,孩子会不会更加幸福,社会会不会更加和谐。
《不要和你妈争辩》是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初为人父,记录了新手奶爸的办的种种囧事,和新生命带给他们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分享了许多好笑但有用的人生经验和观点。至于巴克曼是谁,应该很少有人不知道吧。他的作品可以说是部部经典。没看过《外婆的道歉信》,总归看过《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01 很多基本技能都不要丢
作者吐槽说科技出现了,互联网、手机、触屏……这些玩意儿给初为人父母的我们这一代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上一代父母还可以轻描淡写地用一句“不懂”搪塞过去。然而我们不能啊,所有的疑惑只要动动手指,网上搜一搜就能找到答案。一旦偷偷懒,就会心生愧疚,担心错过孩子的关键时期。虽然怕将来孩子埋怨自己,但更怕自己埋怨自己,等有后悔的那一天,一遍遍地问自己,我怎么就没上网查一查呢?
然而技术的进步,又让我恐慌,这也是巴克曼在书中提到的,老一代人可以说换得了马桶,修得了电器,可是到我们这代怎么了?我们明明一样有手有脚,四肢健全,可这些本领到我们这里都丢了。我倒不是说这些本领一定要掌握得炉火纯青,但是在修理这些用具时的乐趣,作为妈妈的我不想让别人替代我儿子享受。
之前无意间看过的一个图片,是描述未来世界景象的,地铁里站满了机器人,而在角落里坐着唯一的一个人,前面放了一个乞讨的盆子。它正好戳中了我的痛点,我一直担心将来人工智能取代了人的地位,特别是到了儿子这代人,会没有工作可做。
现在各种app和电子书籍,做得可谓花样繁多,吸人眼球。只要屏幕一亮,小孩子们就可以安安静静地坐上大半天了。我不想这么小的他们,就成为科技的奴隶。所以我买了小板凳,螺丝刀,扳手,我希望儿子能从小学习到组装和拆卸它们的乐趣。长大了更能有这些基本技能傍身,以备不时之需。在组装玩具之时,能让儿子的大脑不断闪现出新点子,毕竟人比机器人优越的地方就在于大脑。我更希望儿子能阅读更多的纸质书籍,文字就像维生素,可以帮孩子开发智力。我们要能做到的就是,机器人有的我们不一定能比它优,但是我们有的就尽量开发利用,争取不做技术的傀儡。
02 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朋友圈,做合群的人。
有时候,你只是需要一个同样在意T恤的人。所以你需要一个好朋友。一个在十五岁的时候就认识你的人。一个不需要你开口就知道你在想什么的人。一个可以和一起你喝威士忌一起醉得东倒西歪的人。
巴克曼在有一章节中,一直强调希望他孩子能有自己的爱好,而且最好是足球。为什么一定是足球呢?作者一是有自己的私心,希望他们父子俩可以一起在球场边线上喊得脸红脖子粗。二是足球是团体的运动,他不希望孩子将来格格不入,没人喜欢边缘化的感觉。合群的感觉很重要,别当个局外人。
从我儿子开始会走路,他爸爸接二连三地买了四个球。每次外出散步的时候,他们爷俩在前边慢悠悠地像个大爷一样走路。我推着车,车把手挂着袋子,里面装着足球和玩具车。走累了,他们爷俩找个地方坐一坐。但如果我想坐,那是万万不行的,我儿子一定会咿咿呀呀地指唤我继续推车,要么就哭。
而我老公为什么也如此坚定地要培养他儿子踢足球呢,原因也是为了将来有个伴一起看,一起高兴的跳脚,一起愤怒地扔矿泉水瓶,一起痛骂。总不至于孩子像我一样端坐在一旁,一点脸色都不会看。在老公满嘴吐脏话的的间隙,问什么是软脚虾。在老公高兴的狂欢之际,满嘴吐着帽子戏法,我探头问这人是谁啊?什么是帽子戏法?本来看得正着迷的人,哪会有好脸色回答我。老公需要一个同盟军,而儿子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他的圈套。
自从我们决定不要二胎了,我有段日子很惆怅,担心将来我们老了,无依无靠。我和老公说了我的担忧,他笑着说:“这你就别瞎操心了,将来他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老婆孩子,你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03 要善良
永远不要沉默,永远不要别过脸装作没看到,永远不要把刻薄当作能力。不要把善意视为软弱,因为“善良”是个可笑的词汇。
最近我看了上海刘阿姨和她的导盲犬查德的两年求助之旅,让我深深地感到善良和举手之劳有多么可贵。可怜的刘阿姨近些年来因为黄斑色素变性,双眼几乎看不见了。为了方便出行,申请了一只叫查德的导盲犬,在查德一次次把刘阿姨从危险境地中解救出来之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然而面临着查德的投诉却一直没有断过,导盲犬学校的训练员,先后五次为查德选择了排便定点,但是邻居们并没有理解他们的苦衷和不易,一次次地投诉。
其实在小区里面养狗的人家,就刘阿姨一人吗?我也在上海,我们对面楼就有三四家养狗的,他们的狗也是到处排便,到处撒尿。刘阿姨的邻居们,把这个账都算在了她和查德的身上。在一次次被投诉之后,有人建议刘阿姨外出的时候再拎桶水桶下楼。试问一个视力正常的人,牵一条狗,再带一桶水从五楼下来现实吗?更何况是一个50岁,完全看不见的女士。
如果可以,我想做那个拎水的人,如果可以,我更希望我的儿子也做那个拎水的人,善良的人,不希望我的孩子做那个把弱小的人推到墙角的人。
04 爱老婆,多照顾自己的孩子
成为她的男孩真是上天赐予的好运。每一天,我们都应该证明我们配得上这份福气。因为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像是充满阳光暖意和咖啡香气的周日清晨。
这本书中虽然在描述着作为新手父亲的种种囧事,可字里行间更透漏着对妻子的爱。他为了能让老婆多睡会觉,可以整夜熬着陪着孩子玩火车,看着火车在轨道上一圈圈地转而毫无怨言。巴克曼在熬夜陪玩的时候,也不忘对儿子写到:“因为咱俩都知道你最爱的人是你妈,我最爱的人也是她。她是咱俩人生中最大的幸运,所以你现在应该保持安静。”
近些年来看到过对于丈夫的称呼,“诈尸式丈夫”、“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为什么都是狠毒的词汇,一个个都是活脱脱的木乃伊吗?根本原因还不是一个个父亲角色的缺失。我不希望将来我的孙辈们,在缺失的环境下长大。不希望他的成年是用来治愈童年的伤痛,我希望他们快乐,所以我现在周末主动放权,让老公陪着儿子踢球玩耍,要让他从小就知道,爸爸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当然我也要教会我的儿子爱老婆,如果他成家了,那么他们是独立的家庭,老婆是她最重要的人。未来的路很长,后半生我们能伴随的时间有限。未来的世界变化会更快,我希望儿子遇事不要找我们俩老古董去商量,希望他们夫妻协力走到最后。
我不会像《都挺好》里面的苏母一样,把自己儿子明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可她忘记了她没有喝长生不老药。在她离开后,明成丢了工作,丢了老婆,丢掉了房子,什么都归零了。我只想做婴儿的母亲,不想做巨婴的母亲。我希望一手培养出来的是能独当一面的孩子,不是事事样样找妈妈的成年人。
05 为了你,父母也要相亲相爱
在书的最后,巴克曼讲述了那次子弹被子弹射中,还未结婚的妻子发疯似地痛哭流涕,跑上跑下的场景。作者更是说:“我人生中最大的成就除了给你贡献了一半基因之外,就是留住了她。”
读过巴克曼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幽默诙谐,这些都应该是在幸福家庭下的产物,而作品里也总能找到他老婆的影子。《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里面的盲流和外国孕妇,快乐的外国孕妇应该就是巴克曼再一次以老婆为原型写出的作品。
曾经有段日子我希望我的儿子,不会因为偶尔爸爸对他说,不要让妈妈抱,妈妈腰痛,而以为爸爸更爱妈妈的。《可怕的两岁》写到父母从仆人季转入权威季后,原本的亲子关系占主导地位该退居二线,让父亲关系恢复到第一位。在做育儿方面的决定时,夫妻俩互相协商。婚姻关系是属于他们二人而非属于家里所有人的。他们成了兼职的父母、全职的夫妻,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
如果爱你的孩子,那么夫妻俩就相信相爱吧,要知道这是家庭幸福,孩子快乐成长的基础。
苒藜:记录日常所感
无戒学堂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