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看看那些神奇的自我保护机制。每个人的大脑都内嵌着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尽量去保证自己不会产生心理崩溃。
比如收不到情书的姑娘,对这件事有其他的解释,“我才不像她们那么不正经呢”。身边有人,经常说话不得体,对此有个理直气壮的解释:“我这个人性子直,不会拐弯抹角……”
再“有钱了不起啊”,有时候就是一个让自己心安的解释。确实有些东西不管有钱没钱都买不到,好像在那一瞬间抚平了优势(有钱)和劣势(没钱)。可是有钱买到的东西都买不到,不更可怜吗?
这种找借口,其实是因为对“自己无法接受的现状”,找一个自己能“心安理得”的解释。一个不行就换,实在不行,就耍赖。就是不愿意接受现实。
这是个借口,习惯找借口的人,对很多事只能肤浅的思考,处理因果关系。过于丰富的找借口经验,使人无法深入思考,甚至永久丧失了一种能力——分析能力。
而搜寻财富机会,只靠分析能力。我要做的是不要让找借口破坏掉自己的分析能力,自己去艰难的一点点培养这项能力,而不是失去。
其次,认真对待自己的积蓄。关注比例和差异,有钱是没什么了不起。当我有1万,别人有100万,中间这个100倍的差异,是很了不起的,我要注意思考,关注差异。
我对这些差异有什么感受?是没什么感觉,还是很难受。难受程度决定了我会无知无觉,还是竭尽全力去抚平这些差异。
我希望自己难受。调整自己的难受程度,让自己对这件事更难以接受,如鱼梗在喉,如芒刺在背,会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投入时间。
去磨练自己赚钱的技能和能力,提高自己单位时间的产出,提高能力和效率。赚钱太慢,效用减半。等我真老的不能动时,再有钱,好像也没什么意义了。
你最近一次脑子里冒出“有钱了不起啊?”这个念头是什么时候?针对什么事儿?针对什么人?今天反思的话,哪儿不对了?
大概是看小说时,看到小说里的男女主人公是各种天潢贵胄,大富大贵。他们可以飞去日本,就为了吃一顿午饭;去法国,就为了逛一次游乐园。
好像他们是地球人,不单属于某一个国家。所以去法国吃次饭,就像我们去两条街之外的餐馆吃饭一样,自然和正常。
我就感觉很羡慕,不争气的眼泪从嘴角流下来。针对的是对方语言中的自然和平常,好像在我看来可望不可及的事,对他来讲只是日常生活。
现在反思,这有哪里不对吗?首先这个一瞬间的羡慕,并没有辅助我更好的达成目标,好像是脑海里一闪而过的情绪。
而且小说里往往有个潜台词,只要你像他一样善良,像他一样敢爱敢恨,就能拥有他这样的生活。或者是像小说里写的那样,把握住曾经的机会比如电商、淘宝、直播等。
好像这对我没用。还有哪不对吗?我好像应该调整自己攀比的对象,调整参照物。小说里的是虚构的,有时候讲逻辑有时候不讲,而且一般都是大团圆结局的。
我需要对比的是生活中的人,关注我们二者之间的差异。而不是小说里动不动王孙公子,首富海龟。我可能要调整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分配,不要把太多分配到小说上。
如何才能使你自己把“有一定的积蓄”真正当作刚需?
我一直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还不错。有储蓄的习惯,人格中有匮乏的那一面,更倾向于储蓄,让自己现在过简单的生活,不要太多消费。
有储蓄对我来说一直都是刚需的,所以日常口头禅,我没钱,我穷。身边人基本都知道我是一个穷且抠门的人。
其实不能说穷,因为穷意味着走到尽头,走到尽头的人并不一定没钱。我更多的是贫,也就是单纯的没钱,而不是走到尽头,绝路。
如果“有一定的积蓄”对你来说确实是刚需,你因此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
对此我会做的,是在主业上提高效率,提高单位的产出。持续的投入副业,大概率我未来的财富是以现在投入为基础的。
我会做的是每天写作,定时完成作品,持续的做视频输出内容。有时间锻炼身体,练琴。让自己保持稳定的心态,良好的表现。
那我不会做什么?不会乱花钱,只买生活必需品。关注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投入地方,避免做没价值没意义的事情。
也可以尝试关注差异,调整自己对差异的接受程度。当我真的感觉差异难受,超级难受的时候,我才会想办法去调整和弥补这些差异。
广告经常向我展示一种生活,暗示如果你拥有了我们的产品,就能像她一样这么舒适优雅自在美好。
但更应该关注的是,我和他之间的差异在哪里?是我没有他的才华,没有他的能力,没有他的资源,没有他的钱,还是其他什么。
关键是我和有钱的差距是什么?他比我多一套房子多一辆车,还是什么。那么接下来的目标就可以调整成如何有一套房子,如何有一辆车?这些具体的差距更重要。
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