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问题解决的过程看学习目标达成的情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第二学段,即四到六年级“问题解决”的学习目标是: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予以培养,然后借助问题解决的过程,看出上述目标达成的情况,且往往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可以分别看出上述多个目标的达成。

有一道选择题,题目如下:

军军有17张画片,丽丽有31张画片,军军再给丽丽(      )张画片,丽丽的画片张数就是军军的3倍。

3张      B.4张      c.5张

【看目标2的达成】

指名张彭宇板演。张彭宇先是逐个试验,从17-1=16开始。写了几个算式之后,自己感觉太麻烦,又改用如下办法:

17-3=14

17-4=13

17-5=12

尝试从选项入手,缩小试验的范围。

但是,同学们对此方法不满意。孙宥阳:“如果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填空题或者解决问题呢?那就不行啦!”

也就是说,当这个问题以选择题呈现的时候,可以用此试验的办法。若不是选择题,而是其他题型呢?也就是说,有没有适用于所有题型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呢?

这是不是“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目标达成的体现呢?

【看目标3的达成】

谢语瞳列式计算如下:

31+17=48(张)

48/(1+3)=48/4=12(张)

17-12=5(张)

解释算理为:先算31+17=48(张)求出军军和丽丽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再算48/(1+3)=48/4=12(张)求出一份有多少张,也就是军军现在有多少张画片,最后算17-12=5(张),算出军军给丽丽多少张画片。

这种方法是不是适用于所有题型呢?是的。

此是不是“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目标达成的体现呢?

【看目标4的达成】

仍旧是上述问题,曹子由说,还可以画线段图表示,图如下所示。


刘牧洲说:“军军和丽丽每个人画片张数变化了,但是军军和丽丽一共有多少张画片没有变,所以我们可以先算出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再算军军现在有多少张画片,最后算军军给了丽丽多少张画片。”

此是不是“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目标达成的体现呢?

不仅是,同时还是”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目标达成的体现。

所以说,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目标达成的情况,然后在目标达成度不高的地方,多留意,多用力,以促进学生通过学习逐步达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各个年段的学习目标。

此为教学要有目标意识,此外在问题设计时,也需要有目标意识,教师需能够基于学生学情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以提高复习效率,提升复习效益。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同时,更要帮助学生生成思想,掌握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借助问题解决的过程看学习目标达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