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上下五千余年。其中的文学领域,更是百家争鸣,万家灯火。唐诗宋词、元代剧曲、明清小说,堪称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百年。
自汉分三国,到大唐盛世,再到清末势弱,每一个朝代都涌现众多文学明星,留下无数传世佳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遵从内心,乐安天命,在诗书酒琴和山水田园中,享受着大好人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诗仙李白,才气纵横,天下侧目,端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道尽了人世沧桑,叹罢了跌宕起伏。
每每读之心驰神往,更是萌生无尽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才能造就如此惊才绝艳的旷世佳作。
可是想要了解那么多作者的生平轶事,就必须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文献古籍,如此浩大的工程量,难度之大,望之生畏。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曾经有着如此心痒难耐却又无可奈何的遗憾,不妨试试这本《我是人间自在客》。
古代文人折腾录
此书全名《我是人间自在客:古代文人折腾录》,作者叶楚桥擅长以独特新颖的视角,轻松幽默的笔触,写有趣的文字,讲有趣的故事。
在书中,作者精选了古代二十一位在文学诗词方面造诣非凡的才学大家。通过每一位人物各自的诗词作品,串联其在人生不同时段的遭遇和心境。通过作者诙谐的文字,让一位位被深藏在故纸堆中的文人墨客,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关于此书的评价,颇为怪异,两极分化之势明显。
有喜爱者之言,例如“这本书让人透过历史卷轴看到了有血有肉的文人,看到了真正的‘自在客’。作者用简单的笔触挥斥历史长河中诗词人的方遒,在人物塑造上入木三分,生平事迹描绘的详实生趣,读完意犹未尽。”,又如“这本书描写了很多跌宕起伏的文人轶事,新奇有趣,史料丰富,展现了文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形象。比如‘玉山将崩’的原型嵇康,‘绯闻缠身’的欧阳修,文风超诙谐,总体上是有趣又涨知识的一本书。”
也有厌恶者之言,例如“粗略翻看了一下,味同嚼蜡。何为自在客?首先文中所选择的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体现书名,其次文章内容千篇一律,用极简单(此处简单不是说文字概括度高,而是文字水平简单)的文字大致叙述一下所选人物生平的高光时刻,再就是大篇幅的引用原文,无注解也无评析,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内容。作为历史科普读物,则通篇堆砌辞藻(引用网络流行语来体现幽默感);作为文学欣赏来读则不知所云。”
同一本书,为何评价如此大相径庭,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双方观点究竟谁对谁错呢?
通俗易懂接地气?
学生时代很怕阅读和背诵古文,尤其是长篇古文,那些“之乎者也”不仅拗口难读,其含义更是绕得人不明所以,每每遇之,尽皆苦不堪言。
比如“一曲广陵成绝响”的嵇康,在《晋书·嵇康传》中对于他被行刑的场景是这样描述的: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
短短七十字,一代美男奇才就此陨落,至于广陵绝响的场面究竟如何,只能靠自行想象了。
而在《我是人间自在客》中,同样的场景,语言则变得丰富多彩:
即将被问斩的嵇康,正站在场地中央,脸上写满了惆怅。他不是怕死,而是怕死得寂寞。嵇康找到监斩官,索来一张古琴。一声长叹后,嵇康抬起双腕,引琴而弹。十指拂过,仙乐回荡。果然是天籁之音。一曲终了,余音袅袅。在场之人,久久不能平静。很快,“刀下留人”的呐喊声,便在整个东市沸腾。挤在前排的三千太学生,更是齐刷刷地跪下,向朝廷请命,希望能赦免嵇康,改到太学任教。
描画之细节,跃然于眼前,《广陵》之音,荡气回肠,亲临之人岂能让如此仙乐就此消失,难怪三千太学生,齐齐跪请刀下留人了。
在作者叶楚桥笔下,类似这样用通俗易懂的文笔描述古文中晦涩难懂字词的地方,随处可见。让读者可以更轻松自在地学习古代知识,大大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叶楚桥之文笔,解古文之福音。
平淡无奇如嚼蜡?
在《我是人间自在客》中,作者虽然选择了不同朝代,不同背景的各路文人,每位人物成独立篇幅。但纵观全部二十一篇章,行文结构大同小异,皆是开头描写该人物的某个高光时刻,而后快速阅览其一生,不时穿插该人物的诗词作品,用以表达相应观点,甚至大段引用辞赋类长篇,致使阅读体验略微不适。
比如在《曹植篇》中,完整引用了近千字的《洛神赋》,但并没有对原文字词做解析,而后文只是为了论证一下世人对曹植作此赋的主旨有争论。如此论述似乎并非必须将千字古文原封照搬不可,只取争议相关的几句原文,详加解释,似乎更利于读者理解。
又如在《嵇康篇》中,为了说明嵇康拒绝司马氏招揽的决心有多大,引用了长达两千字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原文,而后又加上了对原文核心思想的总结提炼。如此安排,又有几人会去读冗长的古代原文呢,占据了篇幅,又降低了阅读体验,岂不是多此一举。
再者,书中某些文辞,似乎难掩引现代流行语刻意幽默之嫌。
在《冯梦龙篇》中,作者描写年过百半的冯梦龙为了生计在街头售书教书时的场景,用了如下语句:“名师一对一,中举没问题!”、“专业应试三十年,包教包会,包中状元!”、“所有考生,买它买它!”
虽说创作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冯梦龙是明代通俗小说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中多用俚词俗语,聚焦市井小民。但作者在此间的用语,总给人单纯为笑而笑的感觉,略显刻意。
如果行文,初看之时尚且可行,但看罢不同性情不同境遇的古人之后,却没能感知出各自的特色和区别,难免意兴阑珊,再无查阅之兴致。
写在最后
究竟是真自在还是假折腾?见仁见智,留待诸位看官自行评判。
人生如诗,诗如人生,正如书中那些文人墨客,虽然个个才气纵横、各领风骚,但人生境遇却大相径庭。
究竟孰是孰非,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定论。作为旁观者,所能言者,唯有一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