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去哈萨克斯坦指导技术

(2007.9,刊载于寿光日报)

  (本报记者王大鹏  程相玲)9月6日,我市纪台镇农民孙奉涛和孙家集街道农民李仁兴将远赴哈萨克斯坦,给那里的蔬菜大棚做技术指导。“我查了查地图,哈萨克斯坦就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这下好了,我们一定让寿光的蔬菜技术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出去。”这几天,忙着准备行李的孙奉涛难掩兴奋之情。

  说起去哈萨克斯坦传播蔬菜技术,两人说,这缘于一次巧合。由于青州一家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希姆肯特地区的一个农庄主有着生意上的来往,今年年初,公司根据当地的情况,与哈方的庄主合作,投资人民币100多万元建成六个蔬菜实验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等。建成了大棚,得有技术员指导着才行,公司首先想到了寿光的菜农。恰好,孙奉涛和李仁兴正在该公司做技术员,俩人就成了去哈萨克斯坦最合适的人选。

  “咱菜农在自己这个地方不算啥,可到了外地,随便一个种菜的就可以给他们做技术员。”采访中,孙奉涛的话语中透着一股自豪。他侍弄西红柿有六七年,对西红柿的生长习性和病虫害防治已经了然于胸,而李仁兴也种了四五年黄瓜,同样是行家里手。但即便如此,孙奉涛和李仁兴还是不敢大意,自接到任务以来,他们做了大量的准备。9月3日,记者在孙奉涛家的茶几上看到一摞厚厚的资料,其中有《温室种菜难题解答》、《无公害番茄标准化生产》以及一沓《寿光蔬菜周刊》。

  “毕竟国外的气候、土壤、水质都和寿光不一样,所以我们还专门去寿光日报社请教了《寿光蔬菜周刊》的农业专家殷镜堂老师,向他咨询了很多问题。现在哈萨克斯坦在蔬菜种植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把所有关于西红柿和黄瓜的农药和肥料都买齐了,就连耙子、铁锨、小推车都要从国内运过去。这样做,就是希望解决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听说孩子要出国传播蔬菜技术,孙奉涛的老母亲有些不放心,她说:“依我的话,就不让他出去,在家里坐着不想家,出去就想了,再说去赚外国人的钱,容易吗?”但孙奉涛却不这么想,“那边答应给提供一切便利,除了管吃住外,还专门给配备了翻译,而且趁着有机会,出去闯闯好,也见见世面。人家王乐义书记身体不好,年龄那么大了,还经常出去传播技术呢,我们年轻人更应该做好这些事。”一番话使老人彻底打消了顾虑。

  采访中,孙奉涛告诉记者,哈萨克斯坦土地资源丰富,但因为气候等条件限制,人们常吃的只有红萝卜等少数几种蔬菜,大部分蔬菜依靠进口,价格昂贵,比如西红柿大约折合人民币五六块钱一斤,因此发展大棚蔬菜前景广阔。想到这些,孙奉涛和李仁兴就来了劲:“到了哈萨克斯坦,我们一定好好工作,也让外国农民见识见识咱寿光人的真本事!”

  (新闻助读)实际上,孙奉涛和李仁兴只是我市外出传播蔬菜技术大军中的普通两人。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近十几年来,我市共有4万多人次到全国各地传授种菜技术,其中,有5000多人长期受聘于外地,8人被当地聘为科技副县长,70多人被聘为科技副乡(镇)长,还有部分农民把蔬菜种到了南非等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要去哈萨克斯坦指导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