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无锡市口腔医院儿童部医生的一封信

昨天带着孩子去无锡市口腔医院儿童部看牙,孩子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来这里,之前一次去的新址,现在又搬回老址,成为儿童口腔专科。因为听到很多孩子都会来这里看牙、拔牙、整牙,俨然这里是无锡口腔行业的领军单位,是值得信任的。

不过昨天的初体验不算愉快,虽然医院的环境很卡通、色彩清新明亮,符合孩子的审美,使孩子进入这个环境没有去普通医院的紧张感。但是除了人性化的环境,我更期待的是医生对待孩子的贴心服务。

在孩子被一个年轻女医生治疗的过程中,有些委屈我觉得是不必要受的,并不是说现在的孩子受不得委屈,而是有些委屈是因为成人的不当行为造成的,而这种行为恰恰是与其行业标准不符的。

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我十分重视人的感受,但并不表示我是一个苛刻的要求外界都能温柔以待的人。

写这封信也不是要问责谁,我只是看到了一小部分,也许是医生的个人行为,因为她太年轻,或者因为她的职业习惯。

不过我还是希望医生可以做得稍微好一些,或者更专业些。这个“专业”是不是这家医院的标准,有没有就此培训,我不得而知。

还是先说说具体情况吧。

我以前看牙,洗牙水是要自己起身吐在水池里的,现在先进了,医生使用一个电动吸管,就可以吸掉病人口中的液体,不用再起身。本来是很人性化的设计,但是医生没有告知孩子,导致我儿子呛到口水,连忙起身要吐,来不及,结果把脏水吐在胸前的围巾上。医生没有安抚,而是责怪孩子怎么不吐在管子里。孩子第一次接触这种吸管,根本不懂如何操作可以使脏水进入吸管,呛到了水本是医生的失职,还要遭受责怪,一定会觉得紧张和不安。

然后医生在处理的过程中比较着急,加上弄牙齿的不适感,孩子一直处在紧张状态。准备拔牙前,医生拿出注射器注射麻药,孩子看到注射器非常害怕,本能地伸出右手去抓医生的手。医生也没有安抚,而是非常生气地斥责道:“你干嘛抓我的手!你怎么可以抓我的手!”

我在旁边看着,只好配合先安抚好孩子,医生做不到的只能我来做,我让孩子放松、相信医生、很快就好。

我能感受到孩子的不舒服,这个过程,也许已经把“拔牙”和“恐惧”、“不愉快”建立了一个新的神经链接,也许以后也会害怕面对再次看牙。

我们进去之前有个孩子躺在治疗椅上杀猪般地嚎叫“我要回家”,家长大声骂孩子,试图让他安静下来,没有人关心他的恐惧。

也许我总是很容易代入别人的感受,也许我对受伤感比较敏感,也许我见不得孩子被如此对待,也许里面有我自己的脆弱……

Anyway,我们国人使用最多的防御机制是情感隔离,在一个无暇顾及情感的年代,这种方式使我们存活下来;医生也是一个使用情感隔离最多的职业,因为面对太多的强烈情感而无能为力的时候,会职业耗竭。

但是如果医生因此而变成冰冷的治疗机器,那么再好的医术也会止步于某个限度,因为治疗中,比技术更有用的,是心理上的被照顾。

先不说大部分的身体疾病都是来自于心理,且说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很大程度决定了他的身体疗愈的速度。

作为病人,处于“不懂”的位置,只能依赖医生的专业性,全然交托,这就造成了一些医生的居高临下的鼻息。如果不能自我觉察,那么病人都只能自己吞下这种委屈。

而这种委屈的积累或者放大可能造成医闹或者医患暴力。

医生是神圣的职业,尤其在疫情期间的功劳举国歌颂,我无意冒犯这个行业。我也不想说医德,那太大了。

我只是着眼于某些细节,如果医生是受过一些培训的,而不是带着自己的尚未成熟的心智面对病人,也许孩子们不需要受“害怕医生”、“害怕治疗”之苦,而是从这个窗口,感受到就医的乐趣,感受到医生这个职业的可爱可敬。

其实很简单啊,就是医生的眼里要有眼前的这个病人,只需要一点点的共情能力,去体会孩子进入这个治疗空间的害怕,用一种商量、安抚的语气说话,而不是责备,孩子的情绪就会平复很多,就会配合治疗。

虽然是小事,但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定也发生在很多病人身上了。那么多的孩子,如果带着一种不愉快又无法言说的感受离开这个医院,他的难受不会随风吹散,而是会成为他记忆的一部分,成为他情感的一部分。

孩子分不清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别人的问题,只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别人(权威)才会这么对待自己。

不光是孩子,我们看到很多成年人,一到医院,就会退行出一些幼稚的行为,那可能就是他小时候受过的创伤。

创伤可大可小,它可以使人变得意志坚强,但更可能使人发展出一些非适应性的心理障碍。

也许你觉得我太夸张了,一次小小的不温柔就会造成创伤?

你要知道你正在做的是儿童的服务工作,你要知道你正在扮演一个儿童心中权威的角色,你知道你的举动有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许是你一辈子不知道的。

很多公交车司机并不知道自己每天的开车会给乘客带来什么影响。司机在“公交车”这个空间里,同样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因为规则在他、生死也在他。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深为感动。有个拄着拐杖、走路颤颤巍巍的老太,拿着一个塑料袋递给一辆公交车的驾驶员,她不是要上车,而是对着司机叮嘱:“里面有信!”司机刚开始不明白,后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封感谢信,还有十三双自己织的袜子。老太说因为自己腿脚不方便,坐公交车时常常要司机耐心等,这趟车的司机从没有因此怠慢她。现在老太要搬去养老院了,不再有机会坐这趟公交车,所以算是最后的感谢。

公交车司机没有想到自己平常的职业行为会带给乘客这样的感受。

每个人的感受都值得被尊重和善待。即使不是出于职业目的,而是出于人性的本能,理应使我们的情感隔离松动一些,让温暖有机会流动出来。

教师对待学生、顾客对待服务员、公务员对待老百姓、领导对待下属、父母对待孩子………觉察自己正处于什么状态,觉察自己正在受环境的影响,或者觉察自己正在影响着环境。

你不是微不足道的,你很重要,别人也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无锡市口腔医院儿童部医生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