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 孩子:挑战(4)

      《孩子:挑战》第四、五章,作者分析了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四个错误目标及家长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

      孩子天生尽其所能寻找归属感。如果成长健康,孩子保持了内心的勇气,那么他不容易出现问题、能够随遇而安,顺其自然,通过展现能力和积极参与找到归属感。而如果孩子觉得气馁,没有得到鼓励,他的归属感就得不到满足。于是他的重心就会转向通过他人得到归属感和自我认知。他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转向这个目标,通过恼人的行为或者可爱的行为,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样的孩子一般通过以下四个错误的目标来寻求归属感。

        首先是过度关注,孩子会认为只有自己得到关注时才有价值,家长要了解全局来区别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其次是权力之争,通常出现在父母强行制止孩子要求关注的行为后,孩子会决心用权力之争来击败父母,从拒绝父母的正当要求中得到满足。孩子会利用父母恼羞成怒的情绪,来加强自己令人恼火的行为;最后两个分别是报复和自暴自弃。事实上,所有的孩子都有价值,明白了以上,我们就有了行动的心理基础。

        在第五章作者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惩罚和奖赏适用于独裁社会体系。大人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哪种惩罚能得到持久的服从。现在的孩子宁可受到惩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

      奖赏孩子和惩罚孩子一样,对他们的人生观都是弊大于利,这两种行为都缺乏尊重。奖赏不能给孩子归属感,大人试图用物质利益换取孩子合作的行为其实没必要,孩子的好行为来自于他们希望通过贡献和合作获得归属感的天性。作者举了付钱给孩子做家务的例子,如果在奖赏的方式下,孩子会认为不做事情是应该的,只有能得到好处时才做。这样无法培养出责任感。孩子应当分担家务活,他们也应该有钱,而家务活儿和零用钱之间不应该有任何关联。孩子做这些家务,是因为他们需要对家庭做出贡献;而他们得到零用钱,是因为他们应该共享家庭利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5.25 孩子:挑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