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程的逻辑》笔记10

  研究性学习就是改造学生学习式

      一部教学发展历史,说到底无非是"系统学习"与"问题解决学习"此消彼长的历史。其实,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价值,对于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就是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新课程中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领域,就担负着改造生"学习方式"的重任。

      钟启泉教授认为现行的学校课程存在三个"断层": 现行课程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断层; 现行课程与学生身心发展的断层; 现行课程与现代学科发展的断层。因此,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寻求教育制度和课程范式的变革,以适应新的时代的挑战; 而且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借助不同层次(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的课程标准的驱动,把改革的焦点放在了"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面。这是因为,支持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学习观"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传统的学习观是"输入——产出",即单纯追求"知识传递",追求教师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以求得高效的产出。恰恰相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知识建构",即主动的问题解决。所谓的"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从而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每个学习者都有一套对信息世界的解读。

      为此,教学的目标不再是教师知识独白的传递信息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的过程。教师不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学生所正在经历的一切。学习作为建构知识的活动,一方面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 另一方面还超越原有的个人化行为,成为群体合作的行为,成为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发展的契机。

        我国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旨在打破分科主义课程的束缚,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从"灌输中心"转型为"对话中心"的一种课程创新。那么,这种研究性学习究竟是怎样一种课程呢?

  1、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学习形态。这种问题解决学习的特质是: 1)开放式问题; 2)真实性情境; 3)渐进式解决; 4)发展性评价。

  2、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最大特质是"跨学科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课堂、传统的学科、传统的评价制度,牵涉自然、社会、文化及人类自身的暂新的课程领域。

    3、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资源的开放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为学生开拓具有丰富资源环境的资源,如社区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具有不同智慧特质的学生可以有较多的机会运用其智慧的优势,也有机会均衡其不同智慧的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课程的逻辑》笔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