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课后服务”

身在二十年前那个环境里的时候,是完全不懂得好与坏的教育区别,只有现在,长大成人,还是关注自己的子女教育环境之后,才有了好与坏的对比。这可能,也是我们来自农村的平凡人的幸福感受力之一。

今天因为一则上海民办(国际班)幼儿园的虐童新闻,大家聊到自己小时候上幼儿园的事情,环境和老师。

我想到了自己的小初教育。

湘西的一个山村里,我们村小,在我开始上学的时候,有了学前班,本来我可以去上一年级的,因为突然冒出学前班,年龄不够的我,要先读学前班。那时候我们村小还有一年级到六年级六个年级,五六年级的同学是住校上晚自习,在学校蒸饭吃饭,等到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五六年级没了,得去乡中心上了。如果还在村小,我就不用那么早五年级就开始住校了,毕竟村小到我家,五分钟就到了,还可能爷爷奶奶的大嗓门儿,在家叫唤,我在学校门口就听到了。

一年学前班,是在学校上面一个民房里(木房子,那时候我们周围大家都是住的木房子,一种现在都见不到了的木房子),还能上屋檐,爬后山,打雪仗的一个半山腰上,山是一座小山,所以也没觉得累过,老师严厉,但也会奖励我们糖果,对于平时基本上吃不是糖果的我们来说,都是积极表现,争取赢的糖果的。

进入小学后,虽然是条件简陋的村小,体育课是认真上的,我学会了打乒乓,音乐课也是认真上的,街上(乡中心小学)的一个老师每周来给我们上课,弹的那种很像钢琴,脚踩手弹,我们都想摸一摸,但那时候只能老师弹,我们唱。

当五年级去了中心小学开始住校,下午下课后到晚饭之前,有一节课叫课后兴趣小组,每个人都可以参加,我记得的就有书法、篮球、乒乓球、阅读、速算、腰鼓、笛子、口琴、电子琴……速算是我五年级的班主任,所以我报名了,于是我初了会乒乓球,又学会了书法,速算,口琴,简谱……我本来想选电子琴,但觉得电子琴太贵,可能怕家长不同意给我买,就自己选了口琴。当然,也仅仅是学会而已,并不擅长,但这也给我的人生增加了很多的乐趣。

五年级的时候,学校来了第一批次电脑,说要代表学校参加县里的比赛,每个班选5个人开始培训,班主任都是按成绩选,不会按家庭条件,我也就有机会参加了,于是,我第一批次摸到了键盘,学会了拼音,当开始学五笔的时候,说比赛不举行了,我们就没有学了,然后,我再也没学过五笔,自己有了电脑之后也没有兴趣学五笔了,嫌字根懒的记,现在是拼音输入法这么简便……

所有的这些,都是不需要额外付费的,不然,懂事的我肯定就自己不报了,不会开口问父母要这个钱。

现在提倡“双减”,看到各种报道学校的收费课后服务,真的是感恩戴德,不然三四点钟放学,哪个上班的家长能够接孩子?第一反应我还觉得收费还是便宜的,比晚托便宜呀,晚托一个月的费用可以一学期的校内“课后服务”了。但,课后服务也是到五点半,晚托可能到七八点,对于城市上班族的孩子,也是进退两难……

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在义务教育的阶段里,整个社会真的是进步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十年前的“课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