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满足孩子的方式,藏着爱与溺爱的秘密

文:雪之航

本文12月1日原创首发于公众号:养育男孩


图片来源:养育男孩



1.

晚饭后,三岁的儿子从书架上拿下绘本《不睡觉世界冠军》,吵着让爸爸给他讲。父子俩依偎在一起享受着一天中最快乐的亲子时光。

儿子看到其中一页忽然情绪很激动,那页画着一匹白马,飞翔在一辆奔驰的火车上方。火车周边还有一些恐龙蛋和刚孵出来的小恐龙。

他兴奋的说:“要恐龙,爸爸买吗?”

爸爸一听,赶紧亲昵的说:“好啊,爸爸给你买个恐龙,和乔治的一样!”

他听了很高兴,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爸爸买恐龙、号角、还有白马好吗?”

“......”

爸爸不吭声了。

他大概在想,恐龙号角能买,白马我买不来啊!

见爸爸不说话,儿子连续追问了好几遍。

爸爸只好打了个岔把话题绕开了。

当时我身体有些不适在休息,并没有去插话,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里。

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儿子穿好衣服迅速下床,又利索的翻开了《不睡觉世界冠军》,再次打开了白马那一页,并且盯着爸爸问:“爸爸买恐龙、号角还有白马吧?”

哪壶不开提哪壶啊!爸爸苦笑了一声,用眼神向我求助。

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眼神和懵懂的小脸,我脑海中快速搜索怎么既能考虑孩子的感受,又能让他明白要求不是都能被满足的。

“嗯,宝贝想要的东西真不错!恐龙和乔治的一样,号角和佩奇幼儿园的一样,白马和这画上的一样,真让妈妈惊喜!”

孩子乐滋滋的,自言自语道“想要乔治的恐龙......”

我趁机说:“这三样东西都很贵,我们每年只买一个好吗?等你4岁了我们再买号角,5岁了再买白马。”

他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但并没有反对。

“你最喜欢的恐龙,我们可以很快就买啊!你想要绿色,还是蓝色的呢?”

“绿色恐龙!”

“哦,和乔治的一模一样!”

他欢快的跑了起来,嘴里念念有词。

我相信,他大概不会再提“号角、白马”的要求了,但恐龙,是我必须要兑现的承诺。

2.

小猪佩奇里有一个场景让我记忆非常深刻。

佩奇从幼儿园带着玩具泰迪回家,希望带它经历一段难忘的时光,拍一些照片贴到相册上留念。

她回到家就兴冲冲的和爸爸妈妈介绍了泰迪,并满怀期待的问爸爸“我希望泰迪在我们家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我们带它去北极好吗?”

猪爸爸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否定、打击和讥笑,瞬间微笑着建议说:“不如,我们带它去趟超市怎么样?”

“好啊好啊!”佩奇听了觉得这个建议很好,自然就把之前北极的事抛在脑后了。

看似轻松自如的对话,实则包含了多少沟通的智慧?

可能面对同样的问题,相当多父母会说:“怎么可能?你知道北极有多远吗?”

“不现实,不可能!”

“你别开玩笑了!”

试想,孩子在兴头上,听到这样的言辞会有什么感受?

猪爸爸首先做到了,理解孩子的感受,支持她美好的愿望。

对于不可能实现的事,他婉转的用切实可行、孩子又真心热爱的建议替代了。

这两者真是缺一不可,哪一步没沟通好,都可能给孩子小小的心灵带来不快乐,同样也会让家长感到失落。


图片来源:养育男孩



3.

我们常常迷惘,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全部满足吧,怕溺爱了孩子;不满足吧,又担心孩子认为我们不爱他。

部分满足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到底该如何处理?

爱与溺爱的界限在哪里?为什么常常错把溺爱当作了爱,又时时担忧溺爱毁了爱?

其实,爱与溺爱,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只是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爱的本质是给他自由;而溺爱则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一种过度管制。”

爱孩子,就要给他自由、宽容和欣赏;而不是管制、包办和批评。

全部满足孩子的要求,无疑是一种无度的溺爱,当他知道所有的结果都不需要努力,只要张口向人要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实现,只会变得失去努力和独立。

而且在本质上,全部满足的行为就是一场盛大的包办,因为你在满足孩子要求的同时,并没有带着爱去体会要求背后的东西——心理需求。

一切以大人意志为出发点的爱,都有违爱的原则。

而且孩子表面上被满足着,而心底的干涸却从未被给予养分。

我们只给孩子以启发和方向,并且接纳他一切的感受和情绪,至于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吧。

当我们充分认识到爱与溺爱的界限,那么在面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就能够更理性和合理的去沟通,能够更温情和体恤的去交谈。

也只有这样,才能既有限制的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又加强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

爱真正的意义在于,我们也许并没有让孩子得到想要的结果,但却巧妙的抚平了他心灵的涟漪。

图片来源:养育男孩


4.

朋友琪琪说,每次带女儿去逛商场都像是打一场仗。

女儿喜欢各种各样的娃娃,家里堆积如山,但是看到了她还是要买。

这次又不例外,女儿在商场的玩具店又和父母开撕了。

女儿指着一个精美的粉色娃娃固执的要妈妈买。

琪琪开始很耐心的解释,家里已经很多了,这个和家里的差不多,没有必要买。

爸爸则等的不耐烦了,要拉着女儿出去。

女儿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怎么都不肯有一丝让步,眼里含着泪,抱着妈妈的腿,一个劲的说“妈妈,我就是喜欢这个!”

琪琪没办法了,只好把手机淘宝打开,拿给女儿看:“你看网上便宜很多,妈妈去网上给你买吧!”

终于,女儿不情愿的被爸爸妈妈齐心协力拉走了。

她和我抱怨了好几次类似的事情。

有一天抽空,我们长谈了好久。

终于,很多道理领悟通了。

孩子是真的需要那么多类似的娃娃吗?

并不是的。

也许,她的内心缺乏安全感,觉得爸爸妈妈陪伴的时间不够。

也许是刚换了一所新的幼儿园,对环境适应的还不够好,内心充满了陌生和恐惧。琪琪想到了这些可能性,却从未去耐心的询问和倾听孩子的想法。

“宝贝,你今天学什么了?这是她常问的话。

而孩子也许想听的是:“宝贝,今天在学校过的开心吗?有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

带着爱去关注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心理感受,要比考虑是否满足他的要求,来的更加重要。

就像文章伊始,当我儿子问爸爸能否买一个恐龙的时候,假如爸爸充满关爱的问:“宝贝想要一只恐龙,是想让他陪伴你睡觉吗?爸爸妈妈每天都会陪伴你睡觉,还会给你讲睡前故事的!”

可能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心理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早就把恐龙的事忘啦,哪还会冒出来号角、白马呢?


雪之航,三岁男孩妈妈。

“写最温暖的育儿干货”,愿与你同行。

微信:sherrycff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满足孩子的方式,藏着爱与溺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