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化”的社会

Rf87c755f083a0db779a4b4fb291f2a44.jpeg
    对于标签,你首先能想到什么,超市里面的商品还是图书馆的书架。标签其实就是最能代表它本身特质的一个词语,给事物贴上标签可以让我们更好对事物进行整理分类。其实不只是物品可以打上标签,我们可以给身边人任何事物打上标签。人际交往过程中,给别人或者自己贴标签可以叫做人设;在经济市场中,企业也很容易被贴上各样的标签,这个可以叫做品牌形象;在日常生活中,还存在一种给一个群体贴上一些污名化的标签从而导致很多社会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把人打上标签,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找到同类人,或者让别人记住我们。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肯定希望让别人记住自己,所以会给自己贴上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标签,比如热情开朗、做事认真、吃苦耐劳。这些标签决定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或者说是自己想给别人表现的一个人设,至于你的表现和你给自己立的人设能不能匹配就不好说了。所以在人际关系中,标签也可以叫做人设。现在很多网红和爱豆出道都会给自己立各种人设,比如吃货、学霸、逗比等等,这些人设也成了粉丝向别人安利自家爱豆的常用语,我家哥哥超逗比的,还是个学霸......等等。这样看来标签化一个人也没什么不好的,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人进行分类整理,选择自己喜欢的朋友,喜欢的爱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我们的身边来看,自我介绍固然很重要,但是你给自己凹的人设就真的是你自己吗?有的人自诩为学霸,然后考试发挥失常,别人会不会认为你这个人在装杯呢,根本不会去考虑你因为什么原因考差的。有的人爱慕虚荣穿名牌衣服,买名牌化妆品,不差钱就是你的人设,花光了积蓄为了继续维持光鲜亮丽的生活而背上个xx呗、各种贷款、卡债的时候,不就原形毕露人设崩塌了吗??普通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明星大咖了,说几个大家熟悉的。翟天临学霸人设翻车、林更新耿直人设翻车、郑爽单纯人设翻车、辛巴农民的儿子人设翻车,一搜一大堆我都写不过来了。我思考了一下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本身不是这样子的人,只是由于这样的人设能够被粉丝接受,利于炒作。他们平时也会有意去维系这样的人设,但纸包不住火,一个人不可能装一辈子,肯定会有没有装好的时候,这种情况被媒体挖出来曝光不就人设崩塌了吗。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做光环效应,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有某方便特别突出,大家就会忽略其他方面的特征,简单来说就是一白遮百丑。对于人设而言,简单粗暴的给自己贴上一些不属于自己的标签,终究在人设崩塌的时候吃到恶果。现在很多人都不敢追星了,特别是怕自己的喜欢的明星特别火,被媒体炒的多高,跌下来就有多惨。对于这种现象,我的看法是你喜欢哪个明星的颜值你就氪颜值;喜欢哪个名人的才华,就氪他的才华;不要因为一个人某方面优秀就无脑崇拜,盲目追求,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如果期望太高,曝出问题的时候反而难以接受。追那些有才华、有实力的明星或者名人,即使被曝出人品或者其他问题,也不影响你喜欢他的作品。
其实这个道理对于企业来说也是适用的,小米手机把手机价格拉下来,粉丝都戏称自己为“屌丝”;华为一直被冠以爱国的标签;oppo和vivo一度被称为“厂妹机”。这些标签要么是企业的一种营销手段,要么是粉丝群体拉近距离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标签对企业可以说有好有坏,好的一面是可以精准的锁定用户群体,占领市场,坏的一面是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刻板印象。比如小米,一开始给人一种是屌丝机的印象,刚开始做高端机子的时候大家普遍不认可,直到用实力证明自己。企业的品牌形象其实很多时候能极大影响公司的发展,小米用手机认大众认可了自己品牌的性价比,然后开始做小米有品,小米家具等一系列的生态链,也是赚的朋满钵满。有句话叫做,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所以对于企业来说,维护好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做什么都能赚钱,大家都相信你,愿意为你的产品买单。但是如果不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给自己的企业贴上了不负责任、轻视客户的标签,这家公司一定会死的很死,例如最近的特斯拉刹车事件,特斯拉之后在中国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巨大的阻力和限制。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现在90后啊怎么样怎么样,现在的00后啊怎么样怎么样。我作为一个90后,其实很讨厌这样的口气,不管是哪个群体只要是人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只是为了表达他对某个90后的不满,就给整个群体贴上了一个污名化的标签,这怎么能不让人生气呢。再看看前段时间的BBC新疆棉事件,外国媒体为了抹黑新疆棉、抹黑中国,直接给中国贴上了强制少数名族劳动的标签,大肆宣扬。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随便给一个群体贴标签的人,不是坏就是蠢。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好的人也有坏的,给一个群体随意贴上一个污名化的标签,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世界上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这样产生的,女权问题、黑人歧视、地域歧视等等。大众对于不了解的事物就容易被这些鲜明的标签误导,加上一些无良媒体和舆论的宣扬,更加激化了矛盾。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接触信息的渠道有限,对于不了解的事物,很多都是来源于媒体或者周围的人,但是这些信息有多少的真实性就未可知了。曾经都出现过百度百科被篡改的事情、渣浪删热搜,还有BBC这种无良西方媒体、以及像新京报这样的国内无良媒体。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切信息都有可能作假,给事物随意贴上标签而不去真正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就做评论是不合理的。在此,我的建议是对于不了解的事物保持一份敬畏之心,不要轻易评论或下结论,不要轻易相信网上的舆论,保留一份谨慎谦虚之心,而不是在网上做一个键盘侠。

你可能感兴趣的:(“标签化”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