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500年的让国,一样的配方,不一样的味道!

小卒过河拉大车  小卒过河拉大车

前文讲到泰伯三让天下,带着弟弟仲雍在江南,文身断发,传播先进的农耕技术,教化原住民,开发太湖流域,留下很多传说。

今天讲500年后,他的后世子孙再度上演让国佳话,但一样的配方,却是不一样的味道。

话说泰伯去世后,传位给弟弟仲雍,仲雍传四代到周章。

这时候周武王已经得了天下,就寻访泰伯和仲雍的后代,以酬谢二位爷爷的高风亮节,寻到周章后正式册封周章为句吴国君,这样,句吴过去属于自我管理,现在算是得到组织的正式承认了。所以史称“周章受国”。

后来周天子又把周章的弟弟仲封到了虞(今山西平陆),建立了虞国,以酬谢泰伯和仲雍之功。所以,虞国跟吴国是同宗的兄弟之国。

注意,这个虞国就是上文提到的假道伐虢(guo二声)里的虞国。而且算下来,跟晋国也是同宗,虞国国君是仲雍的后人,晋国国君是季历的后人。不过一个是二房那一枝,一个是三房那一枝的。

话说仲雍当了吴国君主后一路往下传,到了十八世孙寿梦继位的时候,正值春秋中后期,吴国国势开始日渐强大,在寿梦为吴国之主的时候,发生了很多第一次。

寿梦,姬姓,名乘,在吴国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他称王后,吴国实力蒸蒸日上,跟中原的联系交流也更加密切。

寿梦继位后第一年,亲自到洛邑(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朝觐也是刚刚登基的周简王,这是自周章被正式确认为吴国国君后,吴国国君400多年来第一次朝见周天子。

虽然说400多年没走动的亲戚见了面,话了家常,周天子也是很开心,赏赐了很多东西,给予了很高的礼遇。

不过寿梦在中原转了一圈,第一次访问了很多国家,回去后毫不客气就称了王!吴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又称“寿梦始霸”。

吴王寿梦还第一次参加了中原诸侯之间的会盟,与鲁、晋、齐、宋、卫、郑等国在钟离(今安徽凤阳境内)会盟。

这就像过去人家发达先进国家经常一起开个会,搞个饭局联谊一下,可从不带吴这种乡下人玩,好几百年了,到了寿梦称王之后,人家愿意跟你一起玩了。

吴王寿梦在位期间,吴国日益强盛,为后来他孙子阖闾(音河驴)称霸春秋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过,寿梦老了以后,碰到了和老祖宗公亶(dan三声)父一样头疼的事情,就是传位的问题,自己的想法跟周礼冲突了。

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馀祭,三子馀昧,四子季札。其中这个老四季札最懂礼,仁爱贤明,深得寿梦的喜爱,也很受百姓爱戴。寿梦就想把王位传给老四。

不过,故事的开头一样,结局却大不相同。泰伯让国的故事里,作为大哥和二哥的泰伯和仲雍离开了西岐,把国家让给了三弟季历,成就了周王朝八百年天下。

寿梦这里是作为老四的季札让国,坚称“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所以他坚辞不受。

甚至在大哥诸樊继位后,为了躲开大哥的让位和吴国民众的拥戴,季札干脆跑到了今江苏茅山脚下当起了农民,以示自己坚决不当吴王的决心。

后来季札被封在延陵(今江苏常州),称“延陵季子”,季札也被常州人民尊为常州人文始祖。

但吴家兄弟少见的兄友弟恭,作为哥哥是一定要完成父亲的遗愿的。后来吴王诸樊去世,就把王位传给二弟馀祭,意以“兄终弟及”的传位方法,直至最后把王位传给四弟季札。

所以三个哥哥都好勇轻生,恨不得早点儿死在战场上,赶紧把王位传给小弟季札。

简单说吧,大哥诸樊做了十三年吴王,最后死在伐楚的战场上;二哥馀祭在位十七年,最后莫名其妙死在一个越国俘虏的手里;三哥馀昧倒是没死在战场上,可也不过做了四年吴王。临终时候想把王位传给季札,可季札又跑了,再次周游世界去了。

这一跑可给吴国跑出了祸患。这么说吧,季札虽然不稀罕王位,可有大把人稀罕这个位置。

他再次放弃了继承权,坚决不当吴王,等于把一块香喷喷的肥肉扔到了一群饿狼面前,谁来当这个吴王?!

首先说,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人在吴国实在是不少,上一代兄弟四人里三个都当过吴王,那他们的儿子,就是公子XX们理论上都有资格,起码可以硬气地说“当年我爹是吴王”!

但是,得先解决眼下的问题,也许是近水楼台的原因吧,反正馀昧的儿子僚继位了,史称吴王僚。

但这一继位后患无穷,就像前面说的,理论上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公子有好几个,大家心里都有想法。不过,后来付诸实施,而且成功把王位从王僚那里抢过来的就一位——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

公子光是老大诸樊的儿子,公子光认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这个看法不无道理,起码他们家是大房,他最有继承权。

不过,既然王僚自说自话当了吴王,那公子光就只好自己夺王位了。于是,公子光“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这后来引出好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什么“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春秋战国四大刺客,公子光就用了两个,还都是伍子胥介绍给他的,伍子胥可谓是最佳杀手经纪人,而且后来还把兵圣孙武介绍给了吴王阖闾(音河驴),果然是个人脉资源很广的狠人!这些故事以后有机会再讲。

再说季札,最初为了让出王位跑去茅山种地,后来又觉得待在吴国,自己的哥哥们总是想把王位让给自己,换个吴王就要重复一次让王的戏码,可自己实在不想干,当然根据周礼,更不能干。

再说世界那么大,自己也想去看看。于是,季札干脆离开了吴国,多次周游世界,也开启了他作为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以及文艺评论家的生涯。

季札先后访问了鲁国、齐国、晋国、徐国、郑国等中原诸侯国,在他出使的途中,发生很多故事,后来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典故,包括季札观乐,季札挂剑等故事。

季札观乐先不讲,简单聊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子相交的故事——季札挂剑。

故事大意是,季札访问徐国拜见徐公时,徐公吧,也不知道是不是没见过啥好东西,就看上了季札的佩剑,不过,还好,碍于面子没有说出来。

季札人很聪明的,从徐公的表现与表情中就看出了他的心意,但季札还得出使其他国家。在古代,特别是春秋时期,一位贵族公子的配剑不仅是武器,更是礼仪、尊严与身份的象征,季札当时就没有将佩剑赠予徐公。

等到季札出使他国,又返回徐国时,徐公已经去世了。不过,季札亲自到徐公墓前,解下自己的佩剑,挂在徐公墓前的树枝上后潇洒离去。

左右侍从问季札:“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札回答:“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在季札的心中,宝剑早已赠送给了徐公,他只是来实现他的诺言罢了。

季札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外面不能太招摇,出去作客的时候不能把好东西都挂在身上。否则人家看上了,暗示给你了。作为君子,你怎么办?当然是答应他啦。

季札作为谦谦君子历史上被尊称为“季子”,与孔子齐名,史称“南季北孔”。而且有史料记载,季札比孔子大二十几岁,孔子曾经不止一次见过季札,请教过学问。所以也有人称季札是中国儒学的先行者、探索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隔500年的让国,一样的配方,不一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