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排序算法(Python例子)

文章目录

  • 10种排序算法
    • 时间复杂度知识点
  • 1.选择类排序
    • 1.1 冒泡排序:
    • 1.2 快速排序
  • 2.插入类排序
    • 2.1 直接插入排序
    • 2.2 shell排序(缩小增量排序)
  • 3.选择排序
    • 3.1 简单选择排序(又称直接选择排序)
    • 3.2 堆排序
      • 堆排序图解:
  • 4.归并类排序
    • 4.1 归并排序
  • 5.线性时间非比较类排序
    • 5.1 计数排序
    • 5.2 基数排序
    • 5.3 桶排序

10种排序算法

给定一个无序数列,将数列中的数有效的排序。(降序升序不限)

时间复杂度知识点

空间复杂度:空间消耗越多称为空间复杂度(也就是内存消耗情况)
时间复杂度:时间消耗多少称为时间复杂度
复杂度表示有:

  • O ( 1 ) O(1) O(1) :常数,不会随数据的增加而改变。
    例如:完成只需要1次,或者完成只需要10次,都不会随数据的增加而改变。
  • O ( n ) O(n) O(n): 变量,会随数据的改变而改变
  • O ( n log ⁡ 2 n ) O(n\log_2n) O(nlog2n): 会随数据的改变而改变,当n越大时,变量越小。
  • O ( n 2 ) O(n^2) O(n2): 变量,会随数据的改变而改变。平方级增加

1.选择类排序

1.1 冒泡排序:

  •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其原理是依次遍历整个数组,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指导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或者越大)的元素会经交换慢慢的“浮”到数列的顶端。
    算法步骤:
  1. 从数组中第一个数开始,一次与下一个数比较并交换比自己小的数,直到最后一个数。如果发生交换,则继续下面的步骤,如果未发生交换,则数组有序,排序结束,此时时间复杂度为:O(n)
  2. 每一轮“冒泡”结束后,最大的数将出现在乱序数列的最后一位。重复步骤(1)
  • 时间复杂度:O(n)至O( n 2 n^2 n2),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 n 2 n^2 n2)
  • 最好情况:如果待排序序列数据为正序,则一趟冒泡就可以完成排序,排序的比较次数为n-1次,且没有移动,时间复杂度为:O(n)
  • 最坏情况:如果带待排序列为逆序,则冒泡排序需要n-1趟,每趟进行n-i次排序的比较和移动,即比较和移动的数均达到最大值。比较次数为: C m a x = ∑ i = 1 n − 1 ( n − i ) = n ∗ ( n − 1 ) 2 = O ( n 2 ) C_{max}=\sum^{n-1}_{i=1}(n-i)=\frac{n*(n-1)}{2}=O(n^2) Cmax=i=1n1(ni)=2n(n1)=O(n2)
    python代码如下
arr = [2,5,6,8,98,6,52,36,24,1,2,3,5,54,5]
for i in range(1,len(arr)):
    booll = True
    for k in range(len(arr)-i):
        if arr[k] < arr[k+1]:
            arr[k] = arr[k+1]^arr[k]
            arr[k+1] = arr[k+1]^arr[k]
            arr[k] = arr[k+1]^arr[k]
            booll = False
    if booll:
        break    
print(arr)
  • 冒泡排序相应的java代码如下:
/**
 * 冒泡排序
 * @param arr
 * @return
 */
public static int[] bubbleSort(int[] arr){
   
	Boolean booll;
	for(int i=1;i<arr.length;i++){
   
		booll = true;
		for(int k=0;k<arr.length-i;k++){
   
			if(arr[k]<arr[k+1]){
   
				arr[k] = arr[k]^arr[k+1];
				arr[k+1] = arr[k]^arr[k+1];
				arr[k] = arr[k]^arr[k+1];
				booll = false;
			}
		}
		if(booll) break;
	}
	return arr;
}

1.2 快速排序

  • 冒泡排序是在相邻的两个记录进行交换,每次交换智能上移或下移一个位置,导致总的比较与移动次数较多。快速排序又称为分区交换排序,是对冒泡排序的改进,快速排序采用的思想是分治思想。

  • 算法原理:

    1. 从待排序的n个记录中任意选取一个记录(通常选取第一个记录,这里的代码例子选取为最后一个记录)为分区标准:即分界值
    2. 对任意一个待排序的集合,把所有小于该排序的记录移动到左边,把所有大于该排序的记录移动到右边,中间放所选记录,称为第一趟排序;每第一趟排序结束后,都会找出分界值在数组中实际的位置。分界值左边的值<=分界值<=分界值右边的值
    3. 对前后两个序列分别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所有记录都排好序列。即,分到无法分界。也就是集合中最后一个不知道序列的值找到了自己的对应位置。
  • 稳定性:不稳定排序

  • 时间复杂度 O ( n ∗ log ⁡ 2 n ) O(n*\log2n) O(nlog2n) O ( n 2 ) O(n^2) O(n2),平均时间浮渣度为 O ( n ∗ lg ⁡ n ) O(n*\lg n) O(nlgn)

  • 最好的情况:是每趟排序结束后,每次划分使两个子文件的长度大至相等,时间复杂度为 O ( n ∗ log ⁡ 2 n ) O(n*\log2n) O(nlog2n)

  • 最坏的情况:是待排序记录已经排好序,第一趟经过n-1次比较后第二个记录保持位置不变,并得到一个n-1的元素的子记录;第二趟经过n-2次的比较,将第二个记录定位在原来的位置上,并得到一个包括n-2个记录的子文件,依次类推,这样总的白交次数是:
    C m a x = ∑ i = 1 n − 1 ( n − i ) = n ( n − 1 ) 2 = O ( n 2 ) C_{max}=\sum^{n-1}_{i=1}(n-i)=\frac{n(n-1)}{2}=O(n^2) Cmax

你可能感兴趣的:(算法,10大排序算法,冒泡排序,快速排序,选择排序,堆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