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打破的想当然

因为疫情的原因,

我们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多我们未曾预想过的变化。我不太确定人们在非典时期的时候

心理状态是否和现在差不多,

非典那年年龄还小没有什么体会,

所以心态上基本是初体验了。

疫情带给我们的恐慌和焦虑一方面是来自病情本身,但另一方面更多的是

生活的遗憾带给我们的巨大荒凉感

年前回来的时候,和高中同学像每个假期一样聚餐了,今年对于我们是有些特别的,如果说告别高中,进入大学是逐步走出象牙塔的过程,那今年我们就需要为自己的下一步做出真正的选择。

调侃、打闹,总会让我感觉大家什么都没变,

这只不过是某次期末考后的狂欢。

考研、就业,聊天的话题又能清晰地让我感觉到

我们是真实的朝前走了很久了。

这次的同学聚会,我高中最好的闺蜜没有来,这次回来我也没有问她,以为同学聚会肯定回来的,这样算起来我们也的确是一年没有见面了。

回来后我有想要不问她一下,之后再约出来吃个饭什么的,但当时因为离过年也就一周左右了,

想着“算了,反正时间还长,等年后再说吧”

结果迎来的就是不知期限的假期和冷清歇业的街道。

微信因为卸载过之前的聊天记录都没了,

我看了眼QQ,我们的上次聊天也是在今年6月,

我好像没想好该用怎样的话题再突然地开启这次时隔半年的聊天,距离同学聚会已经过了一个多月,我也不能用“嘿,你同学聚会怎么没来,我还以为你会来的”再作为开场白了。

也并不是说之后就不能聚了,但好像就是觉得我的想当然确实为这个假期留下了一点遗憾。

小时候的我们

好像会毫不犹豫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或做出行动,

吃不到想吃的糖果会哭闹,

会为了想要的玩具而努力争取考双百。

逐渐长大,我们在没有了那么单纯纯粹的目标后反倒习惯了用想当然来麻痹自己,推迟行为。

遇到喜欢的人想打招呼却又有些不敢,

我们就会告诉自己没事,下一次吧;

匆匆挂断父母的电话又心里有些愧疚,

我们也会告诉自己没事,下一次吧。

但是,就好像一直犹豫

却没能亲眼去看巴黎圣母院的人一样,

或者

和疫情前就没能好好和分别的人相处的我们一样,

和没有在疫情前好好享受美食和奶茶的我们一样,

我们的想当然有些时候真的太天真了

新时代的人群中总有声音倡导着

及时行乐、超前享受

但在这次疫情中

却差点被没有存款、信用卡无法偿还拖死。

我们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

大胆不顾的自由,中规中矩的安逸

我并没有觉得哪种生活方式不好。

小时候的我渴望着像电视剧里的女主角一样叱咤风云,

但慢慢的我还是发现我们在生活中大多还是要回归为普通人。

在过去的一年里,

辞职去看世界的声音越来越大,

抖音上好像很多人辞职创业分分钟收入百万,

我敬佩着那些敢于勇敢追求自己的自由的人,

但我反感人们把安稳、安逸定义为不上进、不努力


安逸也好,疯狂也好,

只要是自己真正想做的我觉得都无妨,

但是我只是在疫情之后

更加清晰地发现很多事情

真的并不像我们想当然的那样一定会发生。

“桥到船头自然直,车到山头必有路”

有时候真的不那么灵验。

这篇文章也只是我自己的观点,

之后,我还是希望自己

面对情感的表达,不要总想当然的觉得还有下一次;

面对事情的解决,不要总想当然的觉得到时候会有办法;

面对未来的计划,不要总想当然的觉得时间还早;

很多事情可能并没有我想当然的那么想当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疫情打破的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