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米泽民作为全省高考年纪最小的学生,以692分的成绩,荣获大理州高考理科状元。因为自学能力极强,跳级就像是上瘾一样,他10岁读初中、12岁上高中、15岁考大学,而且所读的大学是我国最牛的清华大学。这样的学子绝对是学霸中的学霸,所以被誉为“天才少年”。
这绝对是你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一听就懂,一学就会?难道真的是这些孩子更聪明吗?
肖兴蓉、王立娜、王晶合著的《儿童学习力》,告诉我们并不是这些孩子更聪明,只是这些孩子对知识的心理表征不同。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在头脑里呈现和储存知识的方式不同。
心理表征就是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现形式和组织结构。
比如,学习者头脑中对已有的知识概念及原理性知识,理解准确、层次清晰、结构稳定的话,那他学习新内容时,新旧知识可辨别性就强。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时,也容易将相关新知识吸收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层次分明的整体知识体系,即便于长期记忆储存,也提高了应用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
其次,相关的背景知识丰富,联想和创造的新能力也会增强。
如果有适合自己特点的策略和方法,能主动有效地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也能不断地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使孩子自我调控能力增强,保证高效地学习。
那如何使孩子对知识的心理表征提升呢?作者提出:通过学习和练习来逐步提升孩子对知识的心理表征水平,才能让孩子更聪明。
1、心理表征的作用
心理表征不仅是学习某些知识的结果,反过来它会帮助我们学习,让学习更高效。
孩子的学习效率和解题能力建立在他对该知识点的表征基础上。比如,要计算“34人坐船过河,每只船坐6人,需要几条船?”。如果孩子对“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和乘法口诀“五六三十”这两个知识点很熟悉的话,他就可以马上得出34除以6等于5余4,需要6条船;如果孩子对除法概念和乘法口诀不熟的话,他在解题上就会遇到困难或需要更多步骤(比如,画圆代表总人数,一个一个慢慢试着分)才能得出答案。后者会比前者花费更多时间。
所以原有的稳定的知识表征,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习新知识。
2、通过学习提升心理表征水平
有的爸妈会说,我家孩子也和别人家孩子一样,花了很多时间学习,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但是我们家孩子的学习为什么一直达不到预期效果呢?
其实,这要看孩子是真学习还是假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仅仅是学习了某个知识点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让知识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把这一个知识表征熟练到,一触及问题情景或有关条件,便能自动提取和应用的程度。只有真学习才能让孩子做到这一点,而假学习却不能。
真学习与假学习区别在于:
@真学习是全心投入的,假学习是三心二意的。
@真学习是学而得法的学习,假学习是吃力不讨好的累人的学习。
@真学习需要持续的内动力和勤奋,假学习却是无法长久坚持的。
了解到真学习和假学习的特征之后,我们就要针对自己的孩子出现的现状加以区分,逐步引导孩子真学习、爱学习。
3、通过刻意练习提升心理表征水平
那如何让孩子真学习呢?我们还需要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的舒适区域外,而且要求他持续不断的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
刻意练习是设定一个总体目标,老师或家长为孩子制定一个计划,以便实现一系列微小的改变,最后将这些改变积累起来,构建成之前期望的更大的变化。
那些杰出的人都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了很多时间的人。通过大量的练习和缓慢的积累,专业人士的心理表征模式,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也越来越聪明,这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简单来说,刻意练习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2.有明确的训练目标。 3.对目标有清晰的界定。 4.孩子在每一次训练时,要尝试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练习。 5.练习时全然专注。 6.练习时要得到正确的反馈。
这种反馈需要来自家长或老师,也要来自孩子自己,孩子要有一套监控自身行为和表现的认知策略。
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学科学习和一些技能的学习,如弹钢琴、踢足球等,都适用于以上的刻意练习的原则。通过刻意练习孩子在相关领域的心理表征的牢固程度,熟练程度,清晰度都会得到提升,这样当他面对这一领域的问题时,他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在大脑中会相对兴奋起来,这种兴奋有利于孩子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取相关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而时习之”,强调的就是练习的重要性。刻意练习,不仅是一种训练自己脑力和技能的科学方法,他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
刻意练习让我们看到没有天生的天才,任何成功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任何人都有潜力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杰出人物,只要我们运用正确方法,并坚持刻意练习。
聪明的孩子并不只是“别人家的孩子”,只要我们掌握了刻意练习的方法,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提高心理表征水平,我们自家的孩子同样也是聪明可爱、有无限潜能的。[/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