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改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关注学习的宽度,如大单元教学、跨学科教学、STEM教学等;二是关注学习的真实性,如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型学习等,其特点是关注学习任务以及学习过程的真实性;三是关注学习的深度,如主题学习、深度学习、大概念教学等,聚焦主题和学习的深度。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发挥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还明确要求,各门课程原则上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什么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带着这样一些问题,笔者将自己的学习思考整理如下:
01
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
理解概念是研究问题的基础。概念不清,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即使做再多的工作都也是徒劳。
什么是跨学科?跨学科(亦译为“交叉学科”,1926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伍德沃斯教授最早提出)指的是超越某个单一学科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更多学科知识的实践创造活动。学者张华认为,跨学科既是一种知识与生活、科学与人文等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彼此融合的价值追求与时代精神,又是一种互动建构、合作探究的学科研究的知识论与方法论。其实质是打破学科固有壁垒,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和情境化设计,实施跨界教学,以培养学生信息应用、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实现知识和思维的结构化,以全面的观点认识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
跨学科( interdisciplinary ):主干学科——关联学科一—主干学科
多学科( multidisciplinary ):不同学科研究者从自身学科出发,找到学科之间的联系,研究同一个问题。
超学科( transdisciplinary ):超越学科本身,把学科真正变成理解世界的工具。
什么是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是一种课程形态,属于“整合课程”或“综合课程”,可以以现行的学科界限为基础,以合并、融合或广域课程(广域课程是一种较为综合化的课程组织形式,一般包含某一完整的知识分支,也可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分支中的内容)的形式来整合课程。跨学科教学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具体表现为在真实的情境中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什么是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是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解决真实问题、产生跨学科理解的课程与学习取向。从目的意义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自由人格、跨学科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手段意义看,它是选择、综合各种信息、知识、手段、方法以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以及将学科知识情境化的策略。产生跨学科理解、运用学科思维、实现学科整合是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特点和判断标准。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为理解而学、为生活而学、为学科而学,进而“在理解中、由于理解并为了理解”,实现认知内容、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的重建。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不是单一学科的问题,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现实的复杂问题。因此,跨学科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综合性现实问题情境中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如成甲认为,“跨学科学习根本不是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不同领域面临的共同问题。”
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王英彤等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以一门学科为中心,在这个学科中选取一个中心主题,围绕该中心主题,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开展对所指向的共同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而设计的学习活动。孟璨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某一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活动的过程。还有学者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跨出自我的学科界限,与多个学科发生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形成新理论、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而提升自己的决策力和创新力。
综上所述,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的是“跨”,聚焦的是“主题”,必须有一个主学科立场,而不是从不同学科角度来切入同一个主题,如果没有学科概念、核心知识的嵌入,所谓的统整学习就空有热闹而没有深度。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实践性、具身性(具身即在投入某活动时,人的身、心、物以及环境无分别地、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以致力于该活动的操持。具身既是我们的身体向周围世界的“外化”,也是周围世界向我们身体的“内化”,但无论如何,它总是与我们的身体相关并最终体现在身上的),是真实的专业实践和问题解决,并反映学生对世界、对他人的关切。
笔者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根据主题情境,整合主题涉及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建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旨在培育学生受益终身的核心素养。所谓思维模型是指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
02
为什么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真正的现实。采桐在《精进》这本书中写道:真实的世界是没有说明书的。从学校走向社会,就像从“游乐场”到荒野求生。游乐场模式的本质,在于它是由一系列既定而固有的项目所构成,每个项目都提前设定好了起点、终点、路线和时长。完成这些项目会遇到一些挑战,但这些挑战本身也是被事先设计好的,他们的难度相对固定,不会突然升级或者降级,也不会有意外出现。而在荒野求生模式中,你无所倚仗和凭借。你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始料未及的麻烦,或饥肠辘辘,或猛兽环伺......,你必须使尽浑身解数,去独自面对并解决一个又一个扑面而来的问题。没有说明书,没有攻略,也没有锦囊,唯一的凭仗只有你自己。
游乐场模式中遇到的问题类似于老师提出来的,而不是源于你自己内心的渴求,你缺少足够的动力去自行解答它,你像一个搬运工,只会照抄答案。而现实问题,类似于荒野生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
哈佛大学从2018年秋发布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序言里说到,哈佛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人”(Whole Man),而全人等于全人(Whole Man)=好人(Good Man)+正直的公民(Good Citizen)+有用之人(Useful Man)
然而要成为“有用之人”,却要先多读“无用之书”。越是优秀的学校,越强调教育对人本身的完善,教给学生的越是些看似“无用”的东西。而越是优秀的学生,越愿意学这些“无用”之学。未来世界,更需要T型人才,能跨学科思考,多角度解决问题,既是专家,又是全才。未来世界,更需要T型人才,能跨学科思考,多角度解决问题,既是专家,又是全才。
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学科属性维度,核心素养既不指向某一学科知识,也不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而是强调个体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能,从人的成长与适应未来社会的视角,跨学科、跨情境培养对每一个人终身有益的素养;就功能指向而言,核心素养超越了职业和学校的范畴,不只满足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因此,核心素养不能依托单一学科,也不能仅仅依靠静态知识习得,而必须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来培养。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了学科壁垒,较好解决了书本知识与现实情境的融合,以整合探究、任务完成或解决问题为途径,让学生在特殊情境中有效互动,主动应对情境的复杂要求和挑战,统整知识、技能和态度,最终形成并发展核心素养。
跨学科主题学习有效强化了课程协同育人。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就必然培养他们独立应对社会挑战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学科间缺乏关联,学科知识交叉重复,学生知识碎片化且互相割裂,学校的教育不被广泛认可,甚至饱受批评和诟病。而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促使师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和多种方法,打破单一学科的边界,为课程协同育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选自“基础教育思考者”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