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解决人生的难题!(完整版)

你有没有觉得人生不易,常感身心疲惫?
你有没有内心忧虑,常感事不遂心?
你有没有担惊受怕,常感内心不安?
究其根本,是由我们的内心的不良情绪导致的。

不良情绪极大地消耗了我们的精气神,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伤、恐、惊、忧”的情绪。

有人会问,这些情绪不是人人都有,稀松平常的情绪吗?怎么会是这些导致的呢?

是的,任何大事,都是由稀松平常的小事积累起来的。

《学经》说:

伤恐惊忧,如身之小疾,偶患之,不施以针灸医术,亦无碍也。所谓无碍者,自生自消,释然而不相介怀,其不久存也。

“伤恐惊忧”就像身体的偶然得的小疾,不用专门去治疗,它会自行消除,因此没有什么事。人们的内心也并不会把小疾放在心上,所以,也就自然消散了。

为了更好理解小疾对人的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

春雨飘微,行人不惧湿衣,秋风乍冷,路人不着厚装者,知其然而明期也。

人们不会害怕蒙蒙春雨把衣服弄湿,因为春雨不会下很长时间。人们也不会因为一时的秋风带来的寒冷而去添加衣物。人们之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人们了解自然的规律。

但是,也正是我们了解一些事情的规律,忽视了它的边界,所以忽视了它长期积累而造成的影响。

《道德经》说: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意思是:反复长期按照规律做事就是重积德,重积德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如能克服各种困难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

由小不断地积累是一个积攒能量的过程,能量是个中性词,既可以是好的能量,也可以是不好的能量。

“伤恐惊忧”是小疾,不断地积累就会形成“大病”。

《学经》说:

初为小疾,无有所积,则不为其病。然世人久习而为自然,积微成著者甚焉,是有小疾,积而成病。

因此,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防微杜渐。

那么,如果要预防由“小疾”积累成为“大病”,我们就要知道“伤恐惊忧”的起因。

“伤恐惊忧”是如何产生的?
贪恋痴妄易生伤恐,虚言挂碍易生惊忧。

“伤恐惊忧”是由于贪恋、痴妄、言行不一、心有挂碍所形成的。
如果要消除“伤恐惊忧”,就要有针对性地治疗,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应该怎么做呢?
治病者,一曰消,二曰和,消者,散之减之;和者,损之补之。

治病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消”,另一个是“和”。“消”的关键在于消减,通过“散”或“减”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和”的关键在于平衡,通过“损”或“补”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什么时候应该用“消”,什么时候应该用“和”呢?
七情者,灵性之根也,故可消不可灭,六欲者,生长之基,和使之损补,以得执一而守中。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的基本情绪,也就是说,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如果想要去除七情,这是不可能的,反而这种想法是一种妄念,所以,七情只能消减,并不能消灭。

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带来的欲望,六欲伴随着人的自然成长,是人自然成长的基础,我们不能说自己要消减六欲,比如,视觉好把视力弄差,听觉好把听力弄弱,这显然是违背人性规律的,而我们又不能放纵自己的六欲,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所以,六欲要通过阴、阳“损、补”的方式来达到平衡,最终能够执一守中。

具体方法是什么呢?
惹人忧者,未完之事也,故有劳而作,以去其挂碍。

心有所惊者,言出而行未践,虚言有伪也,故言行如一,以得心安神静也。

惹人伤悲者,痴迷妄思也,故知道而易行,是为得慧也。

担忧是因为内心有挂碍,还有没有完成的事。所以,解决方法是:需要自己完成的事,不要拖着,主动去完成即可。

惊恐是因为说出的话没有做到,内心不安,心神不定。所以,解决方法是:做事言行如一,说到做到即可。

伤悲是因为虚妄之念过重,求而不得,而又念念不忘。所以,解决方法是:知道了就去做,加强行动力即可。

“伤恐惊忧”就是因为我们偏私虚妄之心所致,我们要明白人是不可能没有情绪的,但是我们可以让情绪自生自消,释然而不相介怀,便可做到内心没有障碍。

知来者不可追,知往者不可究,过了过了,事过则了,做了做了,做过便到。

image.png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根本上解决人生的难题!(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