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你-菜市场的美术馆】

图片发自App

我们常常去买菜,对于菜市场,儿时的记忆里有小贩们的哟喝声,有讨价还价声⋯⋯后来,声音越来越小,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今天,除了几声询问,热火朝天的互动景象已渐渐模糊,唯一不变的是码得整齐的蔬菜、肉类、水产品等,潮湿的地面,依然拥挤不堪的摊位⋯⋯所以,当菜巿场与美术馆搭配,会发生什么?我不知道。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学生做了这样一种搭配。

食乜

如果要说,我们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我想是菜市场,因为买菜做饭,我们生活才有了烟火之息,有了味道。

看了学院四个女生做的一项调研活动。她们在菜市场反复走了多遍,发现除了买卖交易,人与人之间很少互动,为什么呢?于是经过观察与沟通,她们锁定了菜市场一位阿叔,了解到阿叔在菜市场呆了很多年,每天起早摸黑的进菜、贩菜,除了临近摊主,隔远一点的档口摊主都不认识,于是彼此无交集和往来。

怎样才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呢?广州是座喜欢喝粥的城市,粥里自有温度。人与人之间,有一碗粥的联系,也是生活的另一种选择。她们首先画了一张图,将菜巿场的各个摊位在图上标识,为了彼此能产生关联,于是分别在不同摊位争取到了食材,并用买到的食材煲了一大锅粥。最后,她们将自己的画与粥一起分享给每位摊主。这个行动,完全突破了我对菜市场美术馆设计的设置,现场有了些许感动,有的摊主把画挂到了墙上,有阿婆说:"我老了后也要拿岀来看。"

用一种食物勾起一种联系真的很好。菜市场是嗅觉素材博物馆,也是味觉的生产源头,有丰富的世界,一碗粥,即打破了摊主们的壁垒。

图片发自App


有人说:这不是设计师干的活,设计师的思考应带有学理的视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挖掘,不足以谈到当代艺术的创作。作为旁观者的我,以一个家庭主妇的角度来看,却不这么认为,或许是受荷兰鹿特丹之行的影响,觉得关系才是设计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这种关系不单是人的互动性,也包括人与空间的关系,与物的关系。我也很想说:未来无人超巿,无人交易,或许将取谛传统的讨价还价,当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时,我们的设计多了一种人情味,会不会更好呢?当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小康,未来,对生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好的设计融入,要提升的品质不只是实用层面,也应有精神层面。

有人说:菜巿场是乡巴佬,艺术是阳春白雪,两者三观不合?我想说:不合的或许是人固着的观点与思维。我很喜欢四个女生所做的努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撬开了设计于生活最朴实的乐趣。



一家人的生活


还有一组学生做的活动也印象深刻,这组学生观察到菜市场有一家人一边卖菜一边照顾孩子。这位摊主每天凌晨两点半开始起来工作,晚上九十点收拾摊位,所以他们中间需要休息。两个孩子除了休息外,每天要在档口狭小的空间里做作业与玩耍。所以,对于这一家人来说,必须解决两个重要的问题:休息与孩子学习。

怎样通过设计帮助他们呢?他们开始想到了设计一张床,可是空间太小,收纳都麻烦。她们观察到菜场里用得最多的是纸皮,有些人直接躺在纸皮上休息。而对于这一家人来说,席地可休息,却不方便孩子学习。四个学生于是用纸皮设计了一个可折叠的学习桌,亦可当床使用,为了增加孩子的生活趣味性,在纸皮上挖了多个小孔,可通风透气,亦可通过了小孔观察外面的世界。

我不认为这个设计作品有多么出色,但是在解说过程中,她们说:"我们曾想给阿姨做一个吊床,这样可以省空间,也不会带来收纳上的麻烦,孩子们也多了一些趣味,多浪漫。但是,我们经过沟通才领悟到,阿姨睡觉的尊严只是要把纸板加长,不是抽离现实的美感。"


"尊严"这两个字深深的触动了我,有老师点评提到巜圣经》中说的:"我们要从窄门进,宽门出。"我挺认同的。"现实是无限的大,空洞的大,但我们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用人的视角去实现那种空洞,不要试图做很大的东西,从包揽天下的反驳,去具体帮找生活的人做点事才是有意义的设计。"如果说做粥的四位学生让我体会到了设计与人的关系互动,那么这四位学生让我感受到了设计是对人的尊重与理解。

"深夜美术馆"设计组:两个人搭建起灯的温暖




手曝露了生命的痕迹

我不是一个内行人,不懂作品的专业技术水平,但我很敬佩与欣赏设计师以及他们用双手设计并创造出来的生活之美。有一组学生用摄像机拍下了菜巿场摊主们的双手,并挂在菜市场旁边的墙上。他说:"每一个人的手上都有自己的生命痕迹,有许多故事。"他试图用番茄来交换对方的一个故事,一场大雨未能实现自己的构想,现场很腼腆的送了我一个。我真心觉得还是学生的他们很棒。准备回家时,菜市场有阿姨走出了摊位,她说:"有空的时候我们会走出来看看墙上挂的照片,里面有自己。"这样的设计是一种无形的连接,串起了她们生命中的一段经历,也打开了生活的另一种乐趣。

我们似乎很难将这些学生做的设计作品与艺术挂钩,但是,我觉得艺术于生活才具有生命力。菜市场是最有烟火气息的地方,设计的目的是什么?美不是必须。鹿特丹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打造的DeRotterdam 复合式大楼 ,这个Markthal 菜市场作为鹿特丹的建筑地标,和欧洲大多数的露天菜市场不一样,有着一个超大的拱顶,逛市场的时候也不怕突如其来的大雨。这些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以其衍生出去的不同方向,则是“人与环境以及物体所产生的不同关系”。鹿特丹的设计师们是通过这种设置,才得以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设计这件事本身。

美国的认知科学领域里的著名学者Don Norman 说:“优秀的设计师不要急于解决问题,他们需要先问:‘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吗?’他们需要对任何事情都有一些了解,让他们足以能够针对其中的某一件咨询正确的专家,足以让他们跨越狭隘的专业进行组合、创造出新颖的、令人兴奋的产品和服务。

图片发自App


看到我们新一代的设计师们开始关注人的主要需求与互动关系,真的很开心。去年在苏州,见到ADCC组织的人文美学课程,聚焦了全国各地许多优秀的设计师们,"用人文复兴设计,让设计再现人文",这种基于本土人文情怀的学习与修炼,深深吸引了我。前些日子,有一则微文火了:一位一个月里我跟踪了108个居民,发现一个特别好玩的事:80%的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尿壶。

微文里讲的这位设计师是位海归,通过观察,他思考做建筑设计的时候可不可以设计一个媒介,去破译生活,从而做出更为包容有人性的设计。我看完后觉得这位设计师特别有趣,他关注众生百态,烟火之息,他的设计理念似乎如尘埃中开出的花,却是深遂的,有力量的光芒。我虽不认识,读到时也被刷粉了。应该说事件本身刷新了我对设计的理解,从而淡忘了微文中的主角。看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推出的"菜市场的美术馆",心中庆幸我所在的城市也有这样的设计师,于是加了学院主办老师的微信,原来是你:何志森博士,城市跟踪者,带领学生关注菜市场设计。

偷窥美术馆组:看与被看


如果说一座城市能打动人心的地方是什么,我心中有两个答案,博物馆,菜市场,一个是历史的见证,一个是现实的风景,它们是艺术与生活的前世今生。此时想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来是你,菜市场美术馆。原来是你,一座城市的变化,都融会在菜市场里。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来是你-菜市场的美术馆】)